龙陵记忆中关于平达的碎片

开始并没有想过说把全县的乡镇都写一遍,只是想写写自己有过回忆的镇安和龙江。有个网友留言让写写平达,仔细想了想,也觉得有点可说的,所以有了这些文字。

文/西北偏北

图/太阳照常升起

我从小在龙陵街边长大,工作以前乡镇只到过镇安,所以说虽然是龙陵人,但对其它的乡镇都没有什么概念,知道名字而已。

首先感受到的是平达的口音,刚上高中时,同学里有平达的,感觉怎么他们说的口音那么怪异,都听不懂。

顿时觉得同是一个县里,口音差异怎么会这么大,产生了距离感。

第一次去平达是年,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时候,我被派到平达当工作队。(好像重要的工作都需要派工作队到基层,不相信基层能把工作干好似的)

坐上拥挤的客车,我至今仍清晰记得坐的是最后一排的中间,就是传说坐上去有登基感觉的那一个。

破旧的中巴车,位子窄到那时还是个瘦子的我都有点装不下。

沿着陡峭的山路一路摇晃,在我要崩溃时,车停了下来,我以为到了,司机大哥喊,段家坝,上厕所的下车。

没办法,只咬牙继续摇晃,终于下完了沙寨坡,平达坝子出现在眼前。

感觉豁然开朗,看惯了小小的龙陵坝子,平达坝子好大!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一直奔波在小河、黄连河、安乐等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的村子。

那时的几个记忆瞬间1

从段家坝沿着往木城的公路,翻山越岭到了安乐村,又到了岔河水库,从未到过的陌生地方,手机不通,每次去前都要用短信和朋友先留言,感觉好像是在蛮荒世界。

2

和村干部到傈僳族寨子吃饭,一堆人在火塘边,用傈僳话聊天,我什么也听不懂,只好面带笑容坐着,像个傻瓜。

3

骑摩托路过路边稻田,插秧的大姑娘、小媳妇立马响起一片口哨和嘘声,看家狗也追了过来,吓得我落荒而逃。

后面几年,工作的原因,经常到平达,所属的村都到过。

在蕨叶坡河造林住窝棚,章赛红土泥巴路上推车,怒江边山脊上走到汗流浃背,觉得茶叶坝如世外桃源。

实际上,平达也有高大上的来历,本地大族蒋姓来自一个辉煌的民族,契丹。

听到这个消息,我立即脑补平达蒋姓熟人的样子,嗯,确实像异族人。(譬如自称为缅甸刘德华的蒋某某,现在国土资源局工作)

平达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平达和象达是属于龙陵历史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区,抗战时期的龙潞游击队就在象达平达一带活动,有安乐、黄连河两个傈僳族聚居村,特别是春节时开展的各种过年活动,我觉得是龙陵县内最有特色的。

还有可以算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园子话”,虽然有人觉得不大上得了台面,但是大俗即大雅,既然存在就是特色,就是价值。

再来说一说平达的吃,只说一下自己有记忆的,个人观点,不尽之处请大家谅解。

总的味道上来说,平达和龙陵差不多,但有几道特色菜值得一书。

首选肯定是平达假鱼菜,瓜尖(还要带着小嫩瓜)、洋丝瓜、苤菜根,加上酸笋、姜、蒜一锅煮,当然必不可少的“香把子”佐料,生生做出了煮鱼的味道,鲜甜。

平达的骨头鲊、猪肝鲊、肠子等各种腌腊食品都很不错。

段家坝的黄山羊肉是我吃过最好吃的,记得那次是林业站的领我去不知道哪家吃呢,红烧的羊肉,酸木瓜煮了已经无酸味,吃着好像洋丝瓜,现在写着还咽口水。

松茸在黄连河、安乐冷凉山区的松树林中有出产,但产量小,我去那几年正是一两千一斤的价格,从没吃过。

下乡时候在平达老街子头的醉仙饭馆吃的时候最多,虽然看着馆子外表平凡,但弄羊肉、狗肉、火烧猪、鹅肉等宰杀确实有一手,度过了我的许多美食时光。

关于吃的方面,唯一有一点需要吐槽的,平达的饵丝帽子竟然不放酱,哎……

再后来,随着工作变动,去平达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感谢那些下乡东奔西走的时光。

虽然那个时候的我无比痛恨下乡镇,到农村,爬山。

(我只是害怕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不喜欢生活不由自己掌控,并没有看不起农村)

但至少让我积累了工作经验和留下许多回忆。

让我现在可以编出一些领导满意的材料。

让我可以写出这些文字给你们看。

就这样,说明我成熟了。

还是想说几句题外话,中午发现某







































中科白癜风黄金周公益援助
献礼春节中科白癜风帮扶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lingzx.com/llxyy/534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