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烟雨朦胧的边陲小城,
地处怒江、龙川江两江之间,
高黎贡山由北向南伸入县境,山峦陵岗绵亘,
这个古称“勐弄”的地方因此得名龙陵。
朦胧的雨雾和自然环境,
养育了美丽,勤劳的女子,
悠久历史和文化冲撞让这个地方韵味十足。
大山、江河、小城、女子、油纸伞。
生活即是一幅别样画卷。
龙陵西南,越过大片原始森林,
国道如同一条绿绸中的丝带,
60公里车程,到达象达,
这个傣、崩龙、傈僳、景颇等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
“象达”一词即为崩龙语,意为:幽静、美丽、富饶的坝子。
这个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和古驿站,
保留着依稀可辨的明朝屯兵练所、多米的林间三尺道。
坝如其名,宁静、美丽、带着无限的光荣与历史。
象达的油纸伞制作已有余年的历史,
油纸与“有子”谐音,寓意多子多福;
伞架为竹制的,寓意节节高升;
伞面为圆形,寓美满团圆,是婚嫁礼仪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在象达油纸伞制作代表性传承人王亮毕的家中,
天气好的时候,天井、阁楼上全都晒着油纸伞。
祖辈留下的手艺,如今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家里有4人做伞,男女各有分工。
有一定难度的车伞头和拉槽都由男的来做,
彩画和扎线这些轻巧的细活多半是女子来做”。
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女主人杨翠丽,
自学通晓了画牡丹、梅花、菊花等各种图样的技法。
每天清晨,47岁的王亮毕习惯早早的起身,
在自家院子里将荆竹削成小片,用于制作伞骨。
然后在一个简单拼凑起来的线床横木上,
双脚踩在皮绳上来回蹬踏,一手固定圆盘锯,
一手拿着伞骨来回滑动,
“咯吱”“咯吱”的一阵声响过后,
伞骨中间被凿出一条细槽。
“最难的就是用圆盘锯凿伞骨上的细槽。”
王亮毕两只粗糙大手上留下了道道刀痕。
“稍有不慎便会凿到手,刚开始的时候经常会把手划破,疼也只有忍着。”
象达伞有72道纯手工制作工序。
仅伞托制作,就需要锯段、钻孔、砍皮、钻眼、锯槽等工序。
伞托,必须用从大山里找来的通木;
伞面用腾冲棉纸,这种手工造纸质地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
跳子也叫发条,制作材料也是竹子,是伞中最小的部件,
用来支撑几乎整个伞骨和伞面的重量,
它运用的是最简单的力学原理,靠竹子自身的韧性借力反弹。
油纸伞制作程序复杂,需要全家人一起合作。
大伞伞骨有28根,小伞有24根伞骨。
男子把伞骨和伞架组装好,
女子穿好线、绕好伞边的伞架。
接着,把棉纸裁剪成扇形,
根据伞面的大小,裁剪出扇形的伞面贴纸。
“用来裱纸的油柿子水是在油柿还青的时候,
摘回来捣碎榨汁。
将裁剪好的棉纸在柿子水里浸透。”
油柿子水既有黏性又不会使棉纸变得脆硬。
浸泡过油柿子水的扇形棉纸,
一张一张裱在伞骨上,再放到室内阴干。
贴纸面工艺需要精准、快速,
一般技艺高超的老艺人才能完成。
等绘完图后,在纸伞上涂上桐油,
最后在太阳下暴晒,让桐油充分浸透伞面,
保持颜色鲜亮。
漆伞的油一定要用压榨的桐油。
制作桐油,选用成熟而不烂的桐果,
压榨熬煮成汁,配以红药水,
才能形成象达油纸伞独有的红油色。
这是一种干性油,具有干燥快、有光泽、
耐碱、防水、防腐等特性。
严格按照工艺制作出来的伞,
通透厚实、柔韧耐磨,
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晒效果。
经过处理后的人面油纸伞既美观大方,
又能遮风避雨,
再加上“非遗”品牌的影响力,
王家的伞近几年来订单比较多,
基本上都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王亮毕的祖辈们最早从湖南迁来,
这门手艺也代代相传至今,
“曾经的油纸伞是每家的必备品,
小时候寨子里家家户户都在制作油纸伞,
再用马匹、骡子驼着,翻山越岭,到缅甸售卖。
这也是象达最早出口的本地特产。”
后来,制作繁琐的油纸伞没了市场,
也就没有了收益,现在整个寨子只有堂兄弟两家
在坚持做手工复杂的人面竹子纸伞。
多年的坚持也终换来回报,民间艺术的不断兴起,
“非遗”的品牌影响,让油纸伞的价值在不断增长,
有了收入、有了认可,传承有望。
云生万象名家丨风物丨传奇
本文内容及图片综合整理自网络
若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处理
云象圈子云生万象福利群若你向往云南,我们带你与云南交朋友,
若你身处云南,我们带你与生活交朋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