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使命如山。自年龙陵县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抓好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大会战的态势开战,以激情澎湃的誓师征战,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决战,举全县之力打响了一场规模宏大、范围广泛、措施精准、影响深远、全民参与、深得民心的精准脱贫攻坚战。回首过往,是多少呕心沥血的积累、夙夜在公的奉献和精准帮扶的付出。聚力今朝,龙陵县将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扬帆起航、乘风破浪。
龙陵县于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年被确定为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共有80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21个,建档立卡人口户人。全县年实现脱贫摘帽。目前,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动态清零。脱贫摘帽后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坚持做到力度不减、标准不降、靶心不散、政策不变,持续巩固三级书记抓扶贫、行业主责部门抓扶贫、乡镇托底抓扶贫、挂包部门和挂包责任人抓扶贫的大扶贫格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回顾脱贫攻坚的这五年,龙陵县用沉甸甸的工作实绩,顺利摘掉了贫困之帽,用热腾腾的赤子之心,兑现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这五年,龙陵县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坚定、走得执着,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收获了感动和喜悦。
“我宣誓,坚决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担脱贫之责,勇挑攻坚重担,严把政策标准,严守纪律要求,用心用情用力,精准高效施策,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年5月初,龙陵县召开决胜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与会人员共同宣誓,向全县人民作出郑重承诺。随后,全县多名干部职工深入到挂钩村与帮扶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与群众朝夕相处的“三同”过程中查找并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在镇安镇正平村建档立卡户陈武昌家,帮扶干部郭会芬在开展“三同”过程中发现曾经要求整改的人畜混居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变。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郭会芬带着贫困户一起动手,开始改造牛圈。考虑到老陈家庭收入微薄,郭会芬一边鼓励老陈自己动手改造,一边向县里为老陈争取到了元的人居环境住房质量提升资金。据镇安镇正平村党总支部书记陈寿团介绍:“本来这笔钱下来后我们可以直接递给他,但我们考虑到要让他自己动手,等他建好以后作为奖励资金发放给他,也是让他成为全村范围内一个激发内生动力的典范。”
龙新乡建档立卡户黄锦波因患尘肺病不能干重活,家中只有妻子1个劳动力,儿子又正在上大学,沉重的家庭负担让黄锦波一家成为全县脱贫摘帽后剩余的其中一户。对此,黄锦波也感到很愧疚:“全县已经脱贫了,这是个好事,但是我这个身体不争气,我家还没有脱贫,我感觉总是拖了全县的后腿一样。”帮扶干部杨文华上门的次数不仅没有减少,相反越来越频繁,最终为黄锦波一家量身制订了“三步走”脱贫计划:第一步为黄锦波妻子争取到了公益性岗位,每月固定收入元;第二步安排黄锦波在临街的新居铺面卖烤红薯,每月有多元收入;第三步扶持种植1亩“订单农业”中草药松茯苓,收入在元左右。黄锦波高兴的说:“‘三步走’很适合我家现在的情况,我觉得一开始落后不要紧,我可以跟上去,好日子还在后头。”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和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干部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凡是我们看不惯、住不下、吃不下的,都是我们的工作方向,都要用心用情用力,一项一项的解决,用一点一滴的坚持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的要求,用脚步仗量民情,以汗水谱写真心。
年,镇安镇八〇八社区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牛兴宝,一直坚持面对面、实打实地做好群众工作,用一颗赤诚之心赢得了群众的普遍信任和赞誉。建档立卡贫困户何大凡一家有7口人,妻子瘫痪在床,小儿子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三个孙儿患有智力障碍。获悉情况后,牛兴宝便成了他们家的常客,经常帮助其家人洗头、剪指甲、做家务,还为何大凡父子俩申请到了两个长期公益性岗位,每天有80元的收入,社区还免费提供工作餐。随着时间的推移,牛兴宝成了困难群众最贴心的人,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为“牛老师”。牛老师在驻村期间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能把你当家人,扶贫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心换心、以心交心”。
围绕“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总体要求,龙陵县鼓励搬迁群众进入县城、搬入集镇,靠近中心乡镇或中心村安置,共建设4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和10个分散安置点,总投资15.75亿元,全部按照美丽乡村标准规划建设,坚持厨卫入户、人畜分离、水电路网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切实改善基础设施。安了居才能乐业,为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龙陵县持续抓好后续扶持。
龙山镇杨梅山村村民陈国枝在未搬迁以前,日子过得有点闹心。虽然老家距离龙陵县城仅有5公里,但受地质灾害影响,狭窄崎岖的道路经常被阻断,连摩托车都无法出入,村民种出来的蔬菜茶叶等农副产品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人背马驼上。对于发展,大家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年以前杨梅山村一部分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不到元。年,龙陵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落户杨梅山村,杨梅山村放马场安置点漂亮的新居、齐备的设施、四通八达的水泥路乐坏了陈国枝,他“放开手脚”在产业规划区发展了3亩核桃、1亩蔬菜和林下生态鸡,收入比之前翻了好几番。以前想都不敢想、梦都不敢梦的好日子如今变成了现实,现在的他不仅顺利脱贫,还成了全村的致富带头人。
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农村贫困劳动力、残疾家庭劳动力和有重病患者家庭劳动力,开发生态护林员、地质灾害监测员、保洁员、治安巡逻员等公共服务岗位个,每人年均工资收入1万多元,共带动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产业就业稳增收。龙陵县积极探索产业规划扶持、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土地流转、“互联网+农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扶持自主创业、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等十种主要的产业就业扶贫模式。在巩固提升茶叶、核桃、青豌豆、澳洲坚果、生猪、生态鸡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石斛、中药材、肉牛、黄山羊、中华蜜蜂等特色种养业,坚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实现全县建档立卡户产业帮扶全覆盖。
平达乡村民李正全上有重病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孩子,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靠着给人打零工于年脱贫退出。年5月,在修缮房屋时李正全不慎从屋顶摔下来,造成右脚粉碎性骨折,因病返贫风险很大。依托龙陵县引进的肉牛养殖产业,帮扶干部为李正全首先申请到了15万元的肉牛养殖创业无息贷款用于建盖牛场和购买肉牛,之后根据李正全养牛经验不足的实际,选择易管理、周期短的肉牛育肥项目。一开始,李正全舍不得添加精饲料,一直以草料为主喂养,牛的个头小不说,出栏率也很低。乡畜牧兽医工作人员每月不少于2次进行到户跟踪指导,提供饲养、选种、防疫、卫生等技术保障。现在李正全的牛个个膘肥健壮,数量也逐渐增多。年,李正全共出栏10头肉牛,纯收入达5万多元。
既要做到精准帮扶,也要做到短板清零。在年脱贫攻坚“夏季攻势”中,龙陵县派出5个“双清”工作指导小组深入各乡镇,聚焦短板“清零”、任务“清仓”,开展问题排查工作。年8月份,镇安镇村民陈贤昌不慎从三米高的房顶上摔下来,导致左脚粉碎性骨折。在医保的帮助下,虽然手术治疗费用没花多少,但是家里7亩多的烤烟种植却缺少了一个主要劳动力,陈贤昌一家成为收入风险边缘户。“双清”工作指导小组很快提出了申请临时救助给予补助的方案提交到村上,还积极与烟草工作站协调沟通,在烤烟种植管理、技术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让陈贤昌一家顺利渡过眼前的困难。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家中读书郎,最后看你劳动能力强不强?低保户入围圈,九种条件不能沾:有汽车、有楼房、大型家电在一旁,凡是干部近亲属,一律不能来照顾...”在龙新乡龙新社区一场颂扬勤劳致富、鞭挞陈规陋习、宣讲党的政策文艺晚会吸引了很多村民的争相围观。这是“广播”“指尖”“流动”“火塘”和“书记”六小课堂中的“文艺课堂”。“文艺课堂”将“乐民”与“扶智”相结合,通过精彩的节目表演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感恩意识、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有效发挥了文艺在扶贫工作中的助力作用,全县已开展像这样的“文艺课堂”多场次,惠及群众13万人次。这样形势新颖的“六小课堂”把党的声音、党的政策以接地气、短平快的方式架起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通向基层的桥梁,传到了千家万户。
五年来,龙陵县着力在“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上下功夫,全县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91亿元,共涉及个扶贫产业、户次、人次,实现了全县农村常住居民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全覆盖。同时共投资4.59亿元,实施农村公路项目个,全县10个乡镇全部通沥青路,个建制村公路通畅率%;整合投入资金3.61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工程件,有效解决17.4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目前,龙陵县累计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件,农村饮水管网入户率达%。
年以来,龙陵县累计整合投入农村危房改造资金2.67亿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户,全县新建42个安置点和10个分散安置点,对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户同步搬迁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投入资金7.52亿元,全面消除学校危房,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条办学底线”全部达标,五年共发放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各类惠民助学资金6.68亿元,惠及学生67.27万人次。
此外,龙陵县还投资7.88亿元,医院、医院医疗卫生补短板项目和3个卫生院、个村卫生室项目建设,全县县级医疗机构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标准,10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达标率%,个村卫生室标准化达标率%。实现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的32种大病实行专项救治、%纳入了医疗救助、%纳入政府兜底保障对象的四个“全覆盖”。
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龙陵县委、县政府将时刻牢记习总书记殷殷嘱托,切实扛起沉甸甸历史责任,以踏石留痕的狠劲、滴水石穿的韧劲、攻城拔寨的拼劲,带领30万龙陵儿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来源:龙陵新闻记者储永娟
完
编辑:姜永华
责任编辑:杨清宗
关于保山新闻网 该 - ( 投稿邮箱:wx
bs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