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农采摘车厘子尹磊摄
时值仲夏,走进素有“小香格里拉”美誉的龙陵县象达镇勐蚌村,猪牛羊在林间草地上自由地觅食,车厘子树上缀满晶莹剔透的红果果,林间蜂巢里的蜜蜂正采蜜归巢……这里春时山花浪漫迷人,夏来满目苍翠欲滴,秋至色彩斑斓如画,冬来草木尽裹银装,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地处大山深处的勐蚌村国土面积93.41平方千米,辖14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拥有耕地面积亩,人均耕地达2.7亩,森林覆盖率达90%。先后荣获“国家森林乡村”“云南省卫生村”“龙陵县美丽乡村先进村”等殊荣。
勐蚌村属于典型的冷凉边远山区。20世纪50年代,这里交通闭塞,生产落后,群众主要靠种苦荞、洋芋等维持生活,过着“苦荞面果洋芋沙,半年杂粮半年差”的苦日子。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勐蚌村党总支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和实施乡村振兴为推手,转化区位、生态、资源劣势为发展优势,紧扣“党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员聚在产业上、村民富在产业上”的思路,突出抓好养殖业和种植业,蹚出了一条特色生态产业致富之路。
“我们村党总支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冷凉山区特色生态产业,让贫困群众过上生活富裕的好日子。现在处处是‘山间蔬果飘香鼓钱囊、赶着猪羊致富奔小康、养蜂脱贫路酿甜蜜蜜’的生机勃勃景象。”昆明医科大学驻勐蚌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张玲介绍。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清零。
山间蔬果飘香鼓钱囊
“我去年种植反季蔬菜10亩,卖得2万多元钱。”老寨三组建档立卡贫困户莫苍树感受颇深。他还推行“蔬菜—喂猪—猪粪作蔬菜肥料”的生态循环模式,去年出售生猪25头,收入10多万元。年,全村反季蔬菜种植规模达亩,实现产值万元左右,全村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中受益。
年,勐蚌村成功引进云南群田高原特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书,采取“党总支+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经营模式,发展生态经济作物车厘子亩。预计今年可采收鲜果3吨,实现产值40万元。“我们基地有长期固定工人20人,月人均收入在0元左右,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人。”车厘子基地的负责人左兴华说。6年来,基地共带动群众就近就地务工多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占20%以上。
此外,勐蚌村还发展了烤烟亩、洋芋亩、重楼亩,仅年村内务工用量达1万人次以上,实现直接增收81万元。
赶着猪羊致富奔小康
年全村养殖栎果猪头,出售0余头,实现产值多万元,其中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人。目前,全村黄山羊、黄牛、山地鸡的养殖规模分别达余头、多头和多只。
“我去年卖了28头猪,大概收入10万元。现在还养着51头猪,下步计划把养猪规模扩大到头。”石头坡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菊焕信心满满地说,“我们的家畜家禽都是林间放养的,品质好销路好。”
养蜂脱贫路上甜如蜜
大山深处百花香,生态村里酿蜜甜。年勐蚌村的养蜂规模已突破巢,实现产值多万元,其中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户,户均年收入增加元左右。大湾沟组建档立卡贫困户莫国仁尝到了养蜜蜂的甜头,他说:“我养了68巢蜜蜂,去年收入4万多元,下步计划边养边扩大规模,把养蜂规模扩大到巢左右。”
勐蚌村委会主任岳加强介绍,村里下步要在养蜂的规模扩大、提质增效、宣传推介上下功夫,用好生态“酿”好蜜,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勐蚌村以千亩绿菜园、千亩红果园、千巢蜜蜂群带、万只畜禽养殖板块等为代表的特色生态产业正在持续溢出富民兴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