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龙陵县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聚焦庭院,将庭院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和载体,采取政策、资金、科技、信息、市场扶持的举措,小庭院做出“大文章”,让农民的钱兜鼓起来。同时着力打造精神文明、环境美丽新乡村,让老百姓实现精神、财富“双丰收”。
“指尖经济”带来稳定收入
初冬时节,走进象达镇象达社区云盘寨,沿着一条无障碍小道,记者走进黄永华的家,一正一厢的院落,这是一户常见的滇西民居。唯一与其他民居不同的是,这个小院用水泥浇筑了无障碍通道,并在通道两侧加装了铁护栏,且所有门道都没有门坎。
黄水华在家做枫斗
阳光照耀的院子里,黄永华端坐在电动轮椅上加工石斛枫斗,一个个枫斗在他灵巧的指尖上成型。“你做枫斗的速度很快嘛,一天能加工多少?”“如果没有其它杂事打扰,每天能加工一斤多,今年加工费涨了,每市斤70块,每天有多块钱收入,枫斗是来料加工一手交货一手拿钱,挺把稳的。寨子里不少加工枫斗的人赶不上我的手艺与速度呢。”黄永年显得很自豪。
对于老人、重病患者和残障人士来说,他们无法盘田种地和外出打工,一些人甚至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发展庭院经济为他们提供了谋生的渠道。先天性畸型,双腿弯曲、变型的黄永华在父母和亲人的鼓励下,学习掌握了十字绣,绣出的产品受到行家的称赞。可十字绣是个慢活儿,来钱也慢。后来他参加了社区举办的石斛枫斗加工培训班,结业后,投资多元买了一台供烤机及篾筛、钳子等设备,开始在家里加工枫斗。为能多挣钱补贴家用,他起早贪黑地干活,手指被磨破了,钻心地痛,他不言一声苦和累,用胶布缠上伤指后再继续干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指尖经济”让黄永华有了稳定的收入,每个象达集日,他驾着“坐骑”带上自己加工的石斛枫斗和绣件到集市摆摊交易。因为收入越来越好,心头自然很爽,感到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人也变得阳光了。
庭院轻吹文化风
统一粉刷的院墙,干净整洁的道路,新栽的树木,还有错落有致的太阳能路灯……走进木城乡花椒村坪子寨,村庄环境整洁,庭院里种着鲜花、果树。时值中午,歇饷的村民们在自家院子里悠闲地喝茶聊天……
坪子寨是一个有32户的彝族香堂人村寨。通过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工程的实施,坪子寨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取得较大发展,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培植起粮、烟、畜为主的骨干产业,有了稳定的增收门路。年,全寨从贫困中出列。
坪子寨打歌队器乐演奏
近年来,龙陵县不断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一个个小山寨从外墙到里院、从庭院到屋内都发生显著变化。村民注重外在美的同时也开始追求精神内在美。全县开展了“七改三清”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党员干部带头,激发了村民共同参与环境整治、共建美丽家园的热情。随着越来越多的乡村脱掉“脏外衣”,旧貌换新颜,乡村文化旅游、健康休闲等产业兴旺起来,村民们在美丽家园中开启致富新路。
彝族香堂人器乐传人李春宝家宽敞整洁的院子里,年过七十的李老倌正在制作三弦琴,环视作坊间,工作台上摆放着凿、刨、锯、刻刀等工具和半成品,墙壁上挂着几把做好的三弦琴、唢呐、口弦等,一台随身听播放着彝山“打歌调”。
为了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李春宝利用自家庭院办起了民族乐器制作及演奏培训班,将制器技艺和演奏技巧传授给器乐爱好者,拜在门下的徒弟达50多人,有30多人成为山区农民业余演出队的台柱子,10余人成为专业文艺演出团(队)的骨干。
每天傍晚,李春宝家院子里乐声悠扬、弦歌不断,寨里的打歌队汇聚到院子里弹弦踏歌,歌唱彝家新生活……
云南网记者杨苑通讯员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