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保山市龙陵县龙江乡,一个个镶嵌在绿树翠竹中的小坝子里荡漾着金灿灿的秋实,微风送来阵阵稻香;机耕道,上车来人往;田畴里,农民们有的在捞田鱼,有的在开镰割稻、打谷,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欢声笑语在田野里飘荡。
金色龙江 素有“鱼米之乡”的龙江是龙陵县粮食主产区,全乡每年粮食播种亩积2.65万亩,产粮万公斤。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粮食生产解决农民既有粮吃又有钱花的问题,实施了“烟一一稻一一鱼”水旱轮作模式,以“良种+良法+农家肥”提升地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促进稻烟(鱼)共同增产增收。全乡每年种植红细软水稻1万余亩、稻田养鱼1万亩、烤烟亩,让农民既有粮吃又有钱花。在开展的种养给合中,培育了龙陵县龙江乡“红细软”专业合作社、龙陵县清龙水渔业专业合作社、龙陵县永根家庭农场等5户龙头企业、种养(鱼)大户余户,与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构建起龙头公司牵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农户、大户带小户的农业产业链条,吸纳1.6万农户加入到产业链上,带动农民增收1.1亿元。
红谷丰收季杨雪敏摄 龙江乡探索出“优质稻+稻田鱼+烤烟”的内涵增值模式,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红细软”稻亩均产量公斤,每公斤稻谷市场价4.2元,亩均产值元,稻田鱼亩均产鱼40公斤,每公斤市场价30元,亩均产值1元,烤烟亩均产值余元,农民获利颇丰。优质稻+稻田鱼+烤烟产业模式,产生了叠加效应,放大了产业效益,实现了稳粮增收,广大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龙江大叔收获忙许胜摄 我们在弄岗社区采访时,养喜寨村民李永堂和妻子正在坪场里晒稻谷,他说:“一家4口人种了10亩红细软稻谷,放了10亩稻田鱼,种了10亩烤烟,尽管今年降雨多对庄稼生长带来不利,但政策得劲,科技助力,都获得了好收成,总收入有10多万元哩。稻谷就收了0多公斤。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留足口粮剩余的外卖,多赚几点钱。过去田块小,水利条件差,虽然也种烤烟、水稻、养稻花鱼,平均亩产值才多元。通过农田整治和烟水配套工程建设,田块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旱涝保收农业产值增加了。”陪同采访的社区干部介绍,农田整治项目实施后,实现了灌溉水利化、耕作机械化、种植标准化,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金色稻田 时值中午,村民欧积彪带着几位小工正在维修家里的粮仓,“新稻谷登场了,再过几天就开秤收粮,今年水稻又是一个丰收年景,得赶紧准备仓容,多收点粮外销,赚它一把。”年过四十的欧积彪是粮食贩运户,采取坐商行商齐步走,线上线下共运行的方式,每年收购外销红细软稻谷多吨,收入不错,心情也不错。“‘红细软”,是墙内打鼓一一鸣(名)声在外,市场价格看好。秋分刚过,我的生意伙伴每天都线上跟我联系,希望尽快供货呢。”
这几天,清龙水渔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明修忙得脚不拢宅,走村串户与村民签订收购稻花鱼和红细软稻谷的订单,他坦言,我们合作社共有67户社员户,户户种植红细软水稻养殖稻花鱼,优先收购社员的稻谷和稻花鱼,还向其他农户收购才能满足加工量。每年加工稻花鱼40多吨,红细软费稻谷50余吨,生产的“土埂田”稻田鱼、红细软小包装米俏销市场。
龙江乡以优质粮食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粮食企业+国有粮库+农户”的订单收储模式,国有粮食企业与农民签订收购订单,随行就市收购农户粮食,并以最低保护价给予保障。扶持培育本地粮食生产、加工、营销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实现了国有粮库、粮食企业、农民等多方共赢,农民实现了丰产丰收,粮食企业解决了仓容不足的短板。从以前“农民种什么,企业粮库收储什么”的收储模式,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农民种植什么”,真正实现了产需对接,增强粮食安全生产,增加优质粮食有效供给。
收获稻花鱼
“科技特派员的指导真对路,我打心眼里感激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卢升连,他是咱家的签约“庄稼医生”,遇到庄稼有病灾发个短信就赶到现场把脉开方,不愧是农家‘’。今年我家种了30亩烤烟、30亩红细软稻谷,养殖了30亩稻花鱼,8月中旬水稻患了纹枯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