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战役是中国远征军于年6月4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历时95天,本次战役胜利将战线外推,打破滇西战役僵局,同时,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
这场战争注定是场惨烈的战争,相比于美军,拥有火炮和空军火力支援的情况下,在太平洋上与日军在岛屿作战付出的巨大伤亡代价,松山之战,因为目标地理位置特殊,中国军队只能全力以赴攻克而无法围而不打,在缺乏炮火支援的情况下,面对日军在面临松山多个高地密布的各种工事,结果可想而知。
虽然松山驻守的日军只有1千多人,中国军队在此却付出了7千余人的伤亡代价,伤亡比高达6:1,可见战况之惨烈。松山战役不是现代战争!发射导弹和80毫米反坦克火箭就可以攻克堡垒!而是靠生命鲜血前仆后继一点一点的克敌制胜!这就是40年代的真实抗战!不是神剧!
当时是国军一冲上阵地,日军展开肉博,因日军在肉搏战中占据优势,往往将冲上来的中国军队消灭。反复多次,无奈,当时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名我军战士前赴后继冲上日军阵地与敌搏斗,但在因为体格和拼刺技术上的劣势竟难以在短时间吃掉这股日军,可是一旦日军守住阵地,就会再次潜入到工事当中,中国军队就又有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再次冲上去,不得已,负责进攻任务的部队师长命令炮兵覆盖了正在交战的阵地,以此才博得了最后的胜利。
松山之战中国军队只能选择挖地道爆破的方法将日军阵地炸毁,但是挖地道只能对最后的日军核心阵地进行爆破。松山不是平原,而是山岭,地道不可能顺着山形从山下翻山越岭地挖到日军中心阵地的下面,想想现代用大型先进的机器在山下直直地挖个隧道都要费多少劲花几年时间。所以挖地道只能推进到山上可挖的地形,这就需要部队先从下往上仰攻,攻破并清理周边密如蜂窝的各种碉堡暗堡,伤亡依然很大。
当然,很多人认为把久攻不下的责任推到缺乏-毫米口径重炮上是不对的,这种口径的重炮在欧洲战场也不多见,尤其是毫米口径的。当时各国重炮主要也都是-口径的,何况松山的工事也谈不上坚不可摧,与虎门要塞这种相比差多了,关键是守备部队只有人外加伤病员,集结数万人又有空军掩护的情况下都打不好这明显是指挥的锅!
诚然,6:1的伤亡比,指挥是有些问题,松山守军人数不多,重型炮火没有,但轻型炮火不少,尤其是九二步兵炮和41式山炮,加起来有20多门,机枪更多,一千多人的规模,九二重机枪的数量比平时一个联队的重机枪都多很多,藏在工事里,对仰攻的中国军队造成巨大的伤亡。不过松山战役写进了美国西点军校的教材,中国军队组建的远征军攻上高黎贡山,美国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全世界只有中国军队才能攻上高黎贡山,显然指挥并没有太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