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莲与苗族女同胞亲切合影留念。
张诗莲一行与芦笙舞表演队合影。
4月1日,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张诗莲一行到龙里县调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当天上午,张诗莲一行先到县文化馆察看龙里县去年新增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里苗族服饰。龙里苗族服饰款式繁多,各支系存在差异,分男女童装、常装和盛装,又有古今之别。服饰的差异性,成为人们识别支系的符号。其工艺主要包括纺织、靛染、裁缝、刺绣、织锦,银饰镶缀等,这些环节都包含了大量的民俗和传统技艺。苗族服饰的纹饰、图案、镶缀各有所指,记录着苗族迁徙历程,是苗族数千年历史的文化积淀,内涵极为丰富,也是苗族生产生活、文化习俗、宗教崇拜、风土人情的重要载体。在现代文化的交融下,苗族文化的生态环境受到冲击,加之制作费工耗时,苗族服饰的传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制作技术和传习正面临着断层危机。
下午,张诗莲一行到湾滩河镇,察看摆省民族小学的民族文化进校园和省级非遗苗族古歌“果乐”的传承工作。在摆省民族小学,张诗莲一行观看了学生现场表演的苗族古歌传唱和芦笙吹奏;在湾滩河镇果里村,张诗莲一行进洞观看了果里村苗族同胞的现场芦笙舞表演。
苗族跳洞是年龙里县成功申报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跳洞”,当地苗语音译为“数岜”,即数百上千人在较为宽敞的岩洞中跳芦笙舞。每年正月初五是果里苗族跳洞的节日,期间还举行祭拜山神、洞神和先祖。果里苗族跳洞习俗历史悠久,大约在唐宋时期,苗族迁徙到果里一带,择穴而栖,弃穴筑屋后,族人缅怀祖先穴居的艰辛历程,在祖先曾经居住过的岩洞里举行祭拜和跳芦笙舞,娱神娱人。
张诗莲对“苗族跳洞”极为震撼。希望龙里县深入挖掘和整理,力争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县政协副主席陈光荣,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陪同调研。(杨玉玺余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