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是每个家庭的生活必需品,家中储备里,适量的糖是必不可少。现如今,各式各样的糖类制品是玲琅满目、花俏多姿,令消费者是应接不暇;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就为大家带来“一股清流”,它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别样的身姿,有的只是质朴和纯真,它就是在我县腊勐镇等地传承数百年的传统手工技艺——“土法”熬制出的小木榨红糖。
腊勐镇是我县的糖料基地,高原充沛的阳光,纵横的山谷和交错的河流,造就了天工开物中种植甘蔗的好土壤——细红土,生长出了不同于其他地方营养丰富的甘蔗,蔗农世代劳作于此,生生不息。
每年的12月开始,到来年的2月是制做红糖的时节。因为这时甘蔗也是最甜的时候,在腊勐镇腊勐社区的山坡上,村民张春生正在自家的甘蔗林里收割着今年的劳动成果。八亩地收获的15吨左右甘蔗,每年能给张春生换回2万多块钱,这也是他们一家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腊勐社区大部分人家都有熬糖的设备,每户人家的长者都有一手制作小木榨红糖的手艺。制糖作坊就在甘蔗林旁,一套木榨装备,几个圆桶,一个牛尾灶,三口大铁锅,一些小勺子,一把瓢,就是全部“家当”。
新鲜甘蔗榨汁是制作小木榨红糖的第一步,早年的木制榨糖都是用牛来牵引,但是那种榨汁方式费工费力。因此在几年前就已经被机械牵引所取代,从耕牛变成了“铁牛”。
小木榨”红糖的生产采用传统榨糖工艺,榨蔗时,把一根长木棍拴在拖拉机头上,拖拉机头沿行驶轨迹牵引“木柱绞”转动。“木柱绞”圆柱体侧面有很多齿轮,三个圆木柱之间有几厘米间隙,其中一个柱体的侧面凿了一个窟窿,供牵引力来带动榨汁。榨汁时,人坐在柱体旁,将新鲜甘蔗送入间隙里挤压,经过反复压榨,蔗汁就顺着出汁口不断流出,榨出的汁液需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处理,过滤掉杂质方能入锅熬煮。
熬煮,是制作小木榨红糖耗时最多的一个环节,也是制糖的核心,看似机械的重复运动,却需要极高的技巧,灶台上三口锅的温度也是由高到低,渐渐过度。
熬糖是一个体力活儿,要将蔗汁从第一口锅一直舀到最后一口锅,这样在每个锅中,甘蔗汁里的水份都会蒸发掉一部分,最后变成浓浓的糖浆,整个过程中,需要不停地翻动锅里的糖汁。
一锅好糖浆的标准是清亮而不浑浊,黏稠而不结块。有经验的师傅可以通过观察锅内泛起的气泡,控制每口锅的熬制时间,一般来说,将一锅甘蔗汁熬成糖浆需要一个多小时,温度则可达到多度。糖浆熬制好后,从灶台舀出还需冷却十多分钟,并不停地搅动。
搅好糖浆就可以出糖了,需要在红糖凝固的最短时间内将糖浆装进模具内,三十多年的经验让张春生很轻松的就能驾驭这道工序,舀糖、刮糖、倒糖几个动作是一气呵成。
“凝结如石、破之如沙,入口细腻,如口含宝玉,舌尖唇齿间缓缓散逸的只有甘甜温润醇香。”文人墨客们对红糖有着这样的赞誉。小木榨红糖由于没有经过精炼,它几乎保留了甘蔗的全部营养成分,富含维生素、铁、锌等微量元素,口感也是上乘。
除了腊勐社区,腊勐镇怒江沿岸的许多村庄都有制糖的历史,虽然地处偏远,但是这里出产的小木榨红糖却早已走出大山。目前,小木榨红糖已被列为保山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曾经几近失传的传统手工技艺,现今变成了农户增收的“甜蜜产业”。
每一道工序都恪守古法,一招一式都秉承传统,小木榨红糖的加工技艺,饱含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在现代社会里,小木榨红糖正以不一样的生命力延续繁衍,我们也希望更多的民俗技艺得到传承和保护,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特有的文化血脉。
来源:龙陵新闻网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段登信联系-
关于中国松山宝地龙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