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一粒、一磨一筛、一蒸一晒,历经20多年的时光流转,经他们手里“打磨”出来的苦荞茶、苦荞面果和苦荞酒,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寻常生活,成就了满满当当的大山情怀。
老寸和小寸正在研究“荞”艺
夕阳,藤椅。
苦荞茶,一对父子。
这样的傍晚安静柔和。少了中午的繁忙和疲惫,人也变得安逸。小寸为老寸泡上一杯苦荞茶,一边闲聊这些年来的“荞”路,一边享受这难得的休闲时光。暖暖的、柔柔的余晖,一如玻璃杯里慢慢浸泡出来的荞茶汤色,清莹黄亮又余味深长。
这里的小寸和老寸是一对父子,父亲老寸叫寸守学,今年72岁,儿子小寸叫寸代卫,今年39岁,家住龙陵县平达乡黄连河社区段家坝小组。多年来,父子俩一直潜心经营着这大山深处孕育出来的苦荞茶面,以匠心精神守护传承着山里人传统工艺制作的苦荞手艺,全心全意地诠释着苦荞粑粑深情的岁月含义。
靠山吃山,苦荞是那些年的糊口主食
龙陵县平达乡黄连河村属于典型的冷凉山区,年平均气温10.5℃,种植水稻产量低,大部分人家粮食不够吃,但独特的气候特别适宜苦荞的生长。
“俗话说‘靠山吃山’,那些年,山里大部分人家都种植苦荞。播种苦荞时节,大家精心耕种,随着粒粒种子亲吻大地,一株株希望也在相应的时日里发芽、长个、开花、结果。苦荞开花的时节特别美,绿色的枝叶、红色的枝干、白色的小花,微风吹来,似一片绿色的海洋上荡起了多彩涟漪、清香繁艳。”提到以前,寸守学的记忆深刻。“我家也不例外,大大小小6口人吃饭,我和妻子也向土地要效益,广泛种植苦荞。苦荞成熟时节,磨成苦荞面粉,做成苦荞面糊、苦荞粑粑、苦荞面果、苦荞糕吃,慢慢拉扯大了4个孩子。”
在孩子慢慢长大成人的同时,也“催”得老寸夫妇苦荞制作手艺日渐成熟。老寸夫妇调的苦荞面糊黏稠润口、蒸的苦荞糕松软清香、油煎的苦荞粑粑喷香有嚼劲、苦荞面果色泽金黄且荞香味浓。再后来,老寸和妻子到邻近的象达镇开饭馆,夫妻俩就经常将自己的“苦荞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老寸说:“年开饭馆的时候,我们经常做苦荞面果饭、苦荞粑粑和苦荞糕,客人特别喜欢吃。那时我们制作的荞面果都是现吃现做,但是随着客人的增多,好多时候忙不过来,我和妻子几经琢磨,做成了干荞面果,吃的时候用水稍加浸泡和饭煮在一块就行,方便不说,味道和新鲜的没啥两样。后来发现开饭馆也需要好多的酒,我和妻子同时开始烧制苦荞酒。就这样,苦荞成了我家小饭馆中的重要‘一员’。”
外出求学,苦荞是包里常备的干粮
提及苦荞,有些内向的小寸的话匣子也被打开了。小寸介绍,苦荞是他儿时的美好记忆。小寸说,到了苦荞收割的季节,全家人忙活开了:父母亲、两个姐姐一大早就赶往苦荞地收割苦荞,成片的苦荞被麻利地“放倒”在锋利的镰刀下,经过太阳的暴晒,而后就开始“打荞”。随着粒粒荞麦落地,旁边也逐渐堆成了一座红色的小山。“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那时约莫有8、9岁的年纪,我和弟弟一边学着干活一边开心地玩耍,‘打荞’打了一两个钟头后,我和弟弟在红色的小山上闹成一团。荞麦杆不会挠人痒痒,也不用担心长红疙瘩,还有淡淡的清香。”小寸说。“我们玩累了,大人‘打荞’也打累了,就一起坐下来休息。两个姐姐还学着妈妈的样子用红色的苦荞杆编小筐、小箩、小帽子、小挎包,甚有创意地编个小狗、小猫,结果猫不像猫、狗不像狗,大家在互相取笑中闹开了。”
苦荞花开红艳艳
小寸说,他最期待的还是荞粒晒干,碾成苦荞面粉的“口福”时光。他的父母亲是当家好手,将苦荞面粉调成糊状,加上黄叶子树的汁儿(一种树木,熬成汁儿后添加到苦荞面中可增色、增香、去苦,可谓纯天然),放到热气腾腾的甑子上蒸,须臾功夫,一个巨大的“金色圆盘”新鲜出炉,这就是松软可口、荞香四溢的苦荞糕。小寸姊妹四人似馋嘴的猫,早已垂涎三尺。母亲将“金色圆盘”划成块状,然后全家人每人手里拿着一大块开吃,一块是不够的,得两块,甚至更多一些。吃不完地留下来,第二天接着吃,不用加热,也不用担心吃坏了肚子。
年,小寸开始到离家10多公里的平达中学读初中。“那时父母亲经常把苦荞面做成炒面,将苦荞面用小火炒熟后添加白砂糖或红糖,让我带到学校里随吃随取。”小寸回忆道。“吃苦荞炒面的时候,可加开水调成糊状吃,也可干吃。那时的我和舍友喜欢从作业本上撕下一张纸,舀一些放在上面,小心翼翼地抬在手里吃。所谓‘吃’,更确切地说应该是‘舔’,长长的舌头在面粉上打个滚,紧接着缩回嘴里,面粉混合唾液又是一番有滋有味的享受。有时一阵风吹来,面粉迷了眼,还花了脸,边揉眼睛边擦脸,心里满满都是‘可惜’,真是‘清风不识面,何必乱吹走’!只好把舌头伸得老长使劲舔纸片上逃过‘一劫’、剩下少得可怜的面粉!”
读完初中后,小寸继续到象达中学读高中,苦荞一直陪伴着他的求学路。高二那年,小寸的父亲到象达开饭馆,小寸学习之余,经常到父亲的饭馆里帮忙,一来二去小寸对苦荞的各种制作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认真地向父亲学做苦荞面糊、苦荞粑粑、苦荞糕、苦荞面果、苦荞酒。
老寸苦荞茶
传承手艺,父子兵平稳走在“荞”路上
高中毕业后,小寸回家和父亲一道齐心经营饭店,制作各种苦荞食品。在此期间,小寸和邻乡的象达姑娘喜结连理,妻子段翠仙从此和公公、丈夫一起学习,也开始了做“荞”之路。
年,小寸的姐姐从外地归来,带来了外地新产品——苦荞茶。全家人在“尝鲜”过后,开始了苦荞茶的研究制作。
“制作苦荞茶,我和儿子、儿媳还是走了好多‘弯路’、交了好多‘学费’。”老寸回忆道,“尝试做苦荞茶的时候,村里栽种苦荞的人家已经不多了,大部分人家改种烤烟。苦荞原料的来源成了个问题,于是我和儿子就跑到龙新、象达、昌宁收购,结果回来下连天雨,苦荞籽回潮发霉,坏了不少。紧接着开始用苦荞面学做苦荞茶,结果苦荞茶泡水后汤色浑浊,不仅视觉上不舒服,口感也不清爽。后来反反复复实验了多次,浪费了许多的苦荞、花费了好多心血。但功夫不负苦心人,我和儿子、儿媳在年的年底终于做成了苦荞茶,汤色浑浊的‘苦荞茶’来了个‘华丽转身’,用苦荞‘衣子’做成的苦荞茶口感好了、颜色清亮了、荞香味浓了、更加耐泡了。”
后来,老寸和小寸商量决定,将自家生产的苦荞茶、苦荞面果以一市斤为包装单位,开始对外销售,并获得了消费者的欢迎,很快就在龙陵本地有了不错的销路。
老寸苦荞面果
随着年岁的增长,如今的老寸很少再亲手制作苦荞食品,小寸夫妇已经成功接过了“苦荞”路上的“接力棒”。小寸夫妇俩念着老父亲在“苦荞”路上的辛勤付出,成功注册了“老寸”苦荞品牌。如今消费者对“老寸”苦荞产品的肯定,是小寸夫妇生产苦荞茶、苦荞面果的动力,“民以食为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食品是消费者的首选。被誉为‘五谷之王’‘三降食品’的苦荞在《千金要方》《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中对苦荞都有记载:可安神、活气血、降气宽肠、清热肿风痛、祛积化滞、清肠、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过敏、强心、减肥、美容等功效。”小寸说,“我和妻子会把好原材料关和制作关,继续用心做好传统纯手工的苦荞食品,为‘老寸’增资天色。”
如今的“老寸”苦荞食品,已经通过实体店、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