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成果,后续扶持最关键。龙陵县依托资源禀赋、政策优势,积极发动多方力量,挖掘增收渠道,打出帮扶到户、贷款贴息、特色产业补贴等政策“组合拳”,精准摸排、对号服务,扶持群众发展特色种养加工业,实现了户户有营生、家家有产业,稳定了群众增收致富。
养蜂致富,日子比蜜甜
仲夏时节,走进龙陵县平达乡黄连河村傈僳族村民曹大学的蜜蜂养殖场,年过五十的曹大学戴着防护面罩正在掏蜂蜜。“来来来,瞧一瞧,就是这些箱子,让我家去年年收入达5万多块,实现了脱贫摘帽,阿傈僳管它们叫‘致富箱’呢。”
年,曹大学家被列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三代同堂6口人挤在破旧老木屋里,老的老、小的小,夫妻俩没有外出务工,主要靠种植荞麦、洋芋和政策帮扶来维特生活。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老曹也曾四处寻找致富渠道,尝试过养牛、养羊等,但都因缺乏技术、后期资金跟不上而失败。没想到,另一扇致富之门为曹大学打开了。
村总支书记匡大席来到曹大学家:“村里计划发展林下养蜂产业,你家的森林资源宽阔,之前你讲过想养蜜蜂,养一、两箱没啥经济效益,这次政府无偿给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5箱中华蜜蜂,我帮你家协调点产业扶贫贷款,多养几箱蜜蜂扩大增收路子。”曹大学爽快地答应了。说干就干,村“两委”请来悦农公司技术员为养蜂户进行技术培训,使他们基本上掌握了蜜蜂养殖技术。在扶贫贷款支持下,曹大学养殖蜜蜂86巢,当年销售蜂蜜收入达3万余元。
黄连河是傈僳族聚居的贫困村。驻村扶贫工作队为了帮助黄连河村发展养蜂产业,引进云南悦农农业开发公司以“公司+基地+合作社+互助组+农户”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养蜂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引导村民成立了龙陵县悦农高原特色蜜蜂养殖合作社,发展社员71户,组建了32个养蜂互助组,每组8至10户不一,每个小组有2至3户懂技术的养蜂能人,以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结对帮带,构建起“能人带动型”的脱贫模式。全村发展养蜂户户,养殖蜜蜂巢(箱),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被吸纳进互助组由能人结对帮带,每户养殖蜜蜂5至30巢不一,使村民有了一张生态银行“增值卡”。
楼上安居,楼下就业
种香蕉行距3米,株距2米,坑宽1.5米、深1.5米,挖好坑后放上圈粪……7月14日上午,30余名村民正在位于怒江边的龙陵县天顺水果种植基地种植香蕉,技术员一边讲解技术要领一边做着示范,不远处,几台旋耕机犁出一片片沃土。
果蔬种植基地旁边,坐落着碧寨乡的澡塘新村和滨江小镇移民安置点,一幢幢高层住宅楼向天而歌,屹立怒江岸畔。这两个安置点共转移安置移民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怎样才能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收入?“移民工程不只是让贫困百姓吃饱穿暖,而是要让其持续发展。”乡党委书记赖永文说。碧寨乡敞开资源市场,以优惠政策作助推器,引进10余户企业(大户)发展石斛、核桃、热带果蔬、肉牛、黄山羊等产业,为移民就近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龙陵县天顺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亩发展水果和蔬菜种植,招收50余名农民到基地务工,其中,移民36人,每人每月工资元至元不等。
移民王祖发一家4口人,在政府资助下在滨江小镇购买了一套平方米的单元房,实现了楼上安居;王祖发被天顺种植基地招工有了工资性收入,实现了楼下就业;父亲打理田地,妻子打零工,孩子上学,全家不愁吃穿安居乐业。王祖发感慨地说:“老家水冷草枯,生存环境恶劣,粮食种一山坡、收一箩箩,一年只有半年粮,日子过得刮苦,文化生活也很单调,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没啥娱乐活动。搬迁到这里不但住上了楼房,还有了稳定的收入,住宅小区配套农贸市场、小超市、文体活动场等设施,生活挺方便,晚上到文化广场唱歌跳舞,夜生活有滋有味,这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
现在碧寨移民安居点已建成了长3.1千米、宽18米的滨江大道,种植了行道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在建的户门店已投入营业86户,与之配套的农贸市场、文化广场、党员活动中心投入使用,一个新妆亮丽的“怒江驿站”初具雏形。
扶贫车间,让咱生活有奔头
机杼声声,织机欢唱。一大早,忙碌的一天开始了,勐糯镇大寨社区龙陵县傣韵织锦专业合作社的车间里,60多名傣族妇女正在进行手织锦和刺绣生产。“这样的工作我已熟练干了3年,每月有多块钱收入,下班后还可以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挺好的。”已脱贫的建档立卡户万永菊说。
年,大寨社区“两委”在县妇联支持下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了龙陵县傣韵织锦专业合作社,建起了厂房,购置土织机30台和部分染织刺绣设备,吸纳60名傣族妇女进行手工织锦及刺绣生产。
大寨是个有着户人的傣族村寨,有多名妇女依托合作社从事染织刺绣、加工傣族挎包、服装等产品,每天每人收入几十元。“把活儿领回家里做,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生活有了奔头。”村民晚益芬告诉记者。
“今年受疫情影响,车间没开工。正在一家人为生活愁眉苦脸时,村党总支书记带着村石斛枫斗加工车间主任用摩托车给我家送来斤原料,让我在家加工石斛枫斗,还特意留下了交货电话,现货现款。”龙山镇户孔村村民杨开芬说。她家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年脱贫后,村“两委”让杨开芬继续在村扶贫石斛枫斗加工厂上班,每月有余元的工资性收入。据介绍,龙陵县有15个扶贫石斛枫斗加工厂、多个“大嫂车间”,吸纳2万余农民加工石斛枫斗,其中已脱贫的建档立卡户达1.6万余人。
雷华
编审:李显耀
责任编辑:杨冬燕施媛媛唐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