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撑起群众钱“袋子”
春分到,农事忙。一大早,乘着朝阳,醒狮镇醒狮村民廖忠兴两口子便在自家菜地里忙活起来了。在醒狮镇醒狮村,村民廖忠兴在采收蔬菜供应市场。
俯下身、目光注视前方,一手熟练地在茂洋洋的菜苔间游动,一手怀抱刚摘下的满是露珠的白菜苔,并不停往田坎上的铁框里装运,不出半小时,一大筐白菜苔便装满了。
“前期受到疫情影响,菜苔都卖不出去,现在要抓住时间赶快掐去卖了。”廖忠兴一边忙活一边告诉记者说。今年56岁的廖忠兴有近30年的蔬菜种植经验,初中毕业后就把自己家10余亩土地全部种植蔬菜,在村里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
“八十年代的时候,交通不发达,我们都是头一天晚上10点出发,把蔬菜运输到贵阳去,凌晨四、五点把菜买出去就赶回来补瞌睡,下去继续下地干活。”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不禁流露出心酸。
尽管辛苦,但是一年能有上万元的收入,廖忠兴觉得值,而且一直在坚持着。
“一亩土地种水稻和包谷一年只能种一季,收入也就一千多块钱,种蔬菜那就不一样了,一年可以复种几轮,收入那是翻几倍的。”廖忠兴毫不含糊的算起经济账来,如今他光靠种植蔬菜一年的收入有5、6万。
廖忠兴的蔬菜种植历史也见证了醒狮镇蔬菜的发展史,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他家的蔬菜种植品种也不断增多,最让他省心的是种出来的蔬菜不用自己拉出去卖,而是有收购商上门收购。
“现在蔬菜都不用运出去卖,蔬菜收购老板都是自己来寨子上收购,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种菜。”廖忠兴乐呵呵地说。
在醒狮镇醒狮村,村民在采收蔬菜供应市场。
近年来,醒狮镇紧盯贵阳市“菜篮子”“后花园”的自然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全镇以亩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紧扣“农旅结合、协调发展”理念,强化技术服务和产销对接等措施,壮大蔬菜产业。
地里种果树,林下种菜,“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种植模式,保障了近期群众经济收益,也让产业有了长足发展。
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廖忠兴计划着,白菜苔采摘完后,要赶在清明前后把地翻了,重新种上豇豆,通过复种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入。
中午十一点多,在村子里,一辆白色面包车穿梭在乡村小巷和田间地头收购菜苔。一年四季来往村子里的蔬菜收购商王龙又来了。
在醒狮镇醒狮村,村民在家门口销售蔬菜给菜商。
看到面包车来到村里,村民们各自整理好自家蔬菜,等候王龙上门收菜。
“斤,块。”菜苔两块钱一斤,村民王启昌从蔬菜收购商手里接过崭新的人民币,一早上的劳动有了吹糠见米的回报,笑得合不拢嘴。
据了解,醒狮镇按照“宜茶则茶、宜果则果”的原则统筹推进长效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果蔬种植余亩,水产养殖70余亩,长效产业花卉、茶叶种植余亩,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率达80.3%。
果盘子:旧盘子里装“新果”
贵阳市民的餐桌上不仅有醒狮镇的“菜篮子”,同时还有“果盘子”。
长久以来,醒狮镇结合当地距离贵阳近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最早种植了桃子、李子、梨子等传统水果。近年来,随着市场的需求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水果种类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醒狮镇看准市场,顺势而为,在做优传统水果品种的同时,又引进了樱桃、杨梅、蜂糖李等精品水果种类,可谓是“桃李满园”,醒狮镇也因此有了贵阳市民“果盘子”的美誉。
林选敏如今是醒狮镇谷龙社区的李子种植大户,这段时间本该是给花期果树追肥保果时候,而他却组织工人对已经开花挂果的李子树进行修枝。
在醒狮镇谷龙社区,村民在果园里为果树修剪枝条。
已经挂果了还要修枝?这着实让人不能理解,林选敏把原因给记者娓娓道来。
年,长期做水果生意并在开阳发展蜂糖李种植的林选敏来到醒狮镇谷龙社区考察,发现这里一样适合发展李子品种,他便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流转了亩荒坡,在这里大显身手。
他把亩土地进行了合理的规划,种植了酥李、青脆李和蜂糖李等4品种。
年,他种下的李子开始挂果,在所种的品种中,蜂糖李效益最好,每斤的批发价达到27元,而且市场供不应求,除了供应贵阳市场,还远销到重庆。
“开始种植的时候想着稳扎稳打,各种品种都种一点,一种不成功有另一种来保障。”林选敏如是说。
尝到了蜂糖李带来的甜头,林选敏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准备在原来60亩蜂糖李的基础上,把原有的青脆李和酥李逐渐改种为蜂糖李。
“我现在把结果的李子修理掉,就是为了方便明年嫁接蜂糖李。”这就是林选敏修枝的原因。
林选敏种植的蜂糖李除了拥有和外面的品相以外,在口感上更胜一筹。“醒狮镇的海拔和土质决定了蜂糖李品质,也激发了群众的种植积极性。”
在距离谷龙社区10公里的谷新村村民王光华也准备在这里大展拳脚。
常年在外做生意的他,听说村里发展蜂糖李种植产业,怀着回到地方带动老百姓做一些事情,改变家乡环境的初衷,他带头成立了“群力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展蜂糖李种植。
在醒狮镇谷龙社区,村民在果园里为果树松土施肥。
王光华说:“群力就是代表群众的力量,光我们个人的力量想把这个事情做好是不可能的,只有群众的力量,大家团结在一起,朝一个方向去努力,你才可能把一个产业做好。”
目前,群力专业合作社已带动52户群众参与,其中贫困户17户。
蜂糖李种植项目已全部种植完成,成活率在90%以上。
依托专业合作社,产业发展有了保障。
村支书李建文介绍:谷新村完成了“村社合一”的组建,又根据具有特色的产业又成立了蜂糖李、非洲菊、刺梨、肉牛养殖等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对村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
目前,醒狮全镇发展经果林1.3万亩,其中蜂糖李亩,持续向贵阳等地输送时令水果,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
茶杯子:产业转型闯“新路”
3月23日,醒狮镇平寨村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景象,挖掘机起垄,群众在覆盖地膜,一场种茶革命正在这里悄然兴起。
醒狮镇平寨村村民在种茶。
为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让老百姓有长远增收渠道,龙里县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农村产业革命措施,其中茶叶种植就是其中之一,同时通过“先建后补”的方式,对种植户每亩补助1元。
然而,在醒狮镇茶叶种植可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一开始不被群众接受和认可。
“我们村种过水果,种过蔬菜,都没成功,茶叶这个东西在我们这里从来没种过,会行吗?”这是醒狮镇平寨村老百姓的质疑。
醒狮镇平寨村有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属于深度贫困村,土地零散是长久以来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加之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大部分土地闲置撂荒。
年底,醒狮镇结合平寨村实际,计划种植亩茶叶,镇村干部在给群众做宣传动员工作中就遭到这样的质疑。为打消群众的顾虑,该镇还组织当地群众到茶产业发展成熟的湄潭县参观考察,就是这一次的考察学习,让部分群众的观念彻底改变了。
“光听镇里和村里的领导讲种茶叶好,我们也没见过,这次外出考察以后,看到他们种的茶叶,我们回来以后有信心了。”平寨村村民刘玉凤考察回来以后,一下子就把家里的6亩桃园改种了茶叶。
醒狮镇平寨村刘玉凤(中)和村民在种茶。
“考察前我们只种下去多亩,考察后群众种植一下子就增加到亩。”平寨村党总支书记代恒友如是说。
为保障茶苗的成活率,醒狮镇还安排20余名农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让种植户了解更多的管护技术。
“每一天都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老百姓种植茶叶,按照统一尺寸、统一规格、统一模式来开展这项工作,希望老百姓通过茶产业增效致富。”农技人员裴贵平说。
醒狮镇农技志愿者在元宝村指导村民种茶。
为鼓励更多群众参与到“茶革命”中来,平寨村还结合“村社合一”的优势,对缺乏劳动力和外出务工的农户,合作社把土地进行统一整合,统一栽种后,再交给农户自行管理,产生的经济效益全部归农户。
“我们通过合作社来运作,保证了土地的利用率,也能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代恒友说,目前平寨村茶叶种植达到1余亩,涉及农户余户。
醒狮镇党委书记严晓飞表示:“经过前期探索和实践,紧紧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做强做大经果林和蔬菜产业的同时,持续深化产业革命,划定全镇低效农作物调整的图斑23个0余亩,以发展茶产业调减低效农作物种植面积,为巩固脱贫成效和农村产业革命奠定基础。”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袁鹏
龙里县融媒体中心电视记者王华乔张毅杨胜梅
图文记者潘希来杨娜
视频制作姚莉黄娟邹海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