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助力拔穷根龙陵县象达镇脱贫攻坚

象达镇小米地村傈僳族建档立卡贫困户余天云在党员致富能手余天明的帮扶下,养殖中华蜜蜂47巢(箱),去年实现销售蜂蜜收入2万余元,摘去了穷帽。余天云感言:有党员致富能手提供技术支持,不愁过不上好日子。这是象达镇抓党建助推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象达镇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把组织优势变为扶贫优势,激发了基层组织活力。各级联村单位、联户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一起,进村入户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看房,二看牛羊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五看思想状况。按照“六个到村到户”、“五个一批”精准施策,紧扣年实现镇摘帽、村出列、户脱贫“目标,聚焦象达、甘寨、大场、坡头田和勐蚌5个村、社区,锁定户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采取分类推进扶贫举措: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实行易地搬迁,有产业基础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对缺乏劳动技能的实施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就助保障等。

该镇建立完善了脱贫攻坚“二二二”工作机制,即:配强村级领导班子,配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建强包联组织,建强村级组织;完善学习培训体系,完善考核奖惩体系。在全镇开展党员示范行动,引导带头致富党员联系帮扶2户以上贫困户,争当“带富先锋”;引导中等收入党员自主创业,主动带扶1至2户困难群众,争当“致富先锋”;引导收入偏低党员立足自主脱贫,争当“脱贫先锋”;并统一制作了党员示范牌。各挂村单位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摸准民情,紧扣“精准”二字,准确把握贫困群众的思想、生活、生产等状态,找准贫困原因,精准施策,靶向治疗。切实将“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保起来”,“住不了”的“建起来”,“建好了”的“靓起来”。让贫困户家家在人帮,户户有人扶,人人有钱挣,享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扶贫不养懒汉,不能靠在墙根晒太阳,伸着手来要救济。”镇党委书记李碧艳说,各种扶贫举措重在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帮助其实现长远稳定致富。全力打造农村农村党员干部助力脱贫攻坚“一公里”服务圈为目标的农村党员干部网格化管理,确保贫困户在“一公里”范围内贫困户有困难,党员干部来排解。省、市、县23个单位名干部结对帮扶户贫困户,镇、村(社区)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户贫困户。挂联单位为全镇15个村、社区制定脱贫措施46条,争取协调项目69个,涉及资金.8万元。引进了万亩车厘子种植、千亩重楼基地建设、栗果猪养殖和年产吨虹蹲鱼等一批产业项目。截至目前,已种植车厘子亩、中药材3余亩、投放虹鳟鱼苗30万尾,象达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成投入使用。实施了麻家寨、大场、芹菜塘等6个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工程,搬迁户人,其中:建档立卡户户人,工程稳步推进,搬迁户已陆续入住。

“我们这里以前可是龙陵穷的出名的地方!”大场村党总支书记杨富元告诉记者,全村户,现在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这些年调整结构抓产业,没少折腾,虽说多数村民能填饱肚子,但就是致富难。”杨富元说。“近两年来,国家重视精准扶贫。上到省、市里的领导,下到县镇基层干部,反复调研指导,最后为我们找出了贫困的‘病根’:一是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买难卖难困扰着群众生产生活;二是产业单一,村民致富门路不多;三是部分群众生存环境恶劣就地难地难于脱贫致富。”是否能致富,关键要看路子对不对头。这两年,大场村调整思路,补齐短板,成果初显。投入项目资万元对新桥头至石头沟长5.8千米、宽3.5米的乡村公路进行了硬化,解决了沿线4个自然村晴通雨阻行路难;投资万元建成了大场小学学生宿舍楼,争取资金万元建成村民活动场2个。在巩固提升甘蔗、茶叶、烤烟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引进龙发菌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种植黑木耳50亩,在适宜区种植核桃余亩,挂包单位筹资向建档立卡户每户赠送能繁母猪2头;实施了总投资万元,安置移民79户的张家田移民搬迁工程;举办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班4期,培训农民余人,余名劳力到省内外务工。实现了每户贫困户有“一个院落、一群畜、一座万元山、一个经济园、一个在外务工劳动力”的目标。贫困户学到了技术、找到了市场、挣得到钞票,看到了希望。

各项扶持政策精准落地,使贫困群众得到了实惠。但“输血”不如“造血”,贫困村没有自己的产业,长久稳定的发展就没有希望。素有“小香格里拉”之称的勐蚌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和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特色才有竞争力。镇党委书记李碧艳看好到勐蚌村的生态康体旅游业,一是当地生态环境好,有山有水有万亩天然牧场,养殖的黄山羊、栗果猪,种出来荞麦、洋芋、蔬菜天然无公害,品质高;二是不缺市场,勐蚌与芒市接壤,去年修通了勐蚌到芒市30余公里的水泥公路,勐蚌的农特产品声名远播。“只有把产品变成商品,农村经济的内生动力才能长久。”李碧艳说。

产业扶贫成效如何,最终要看贫困户有没有长期稳定的收益,只有让贫困户切实参与其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才能真正变“输血”为“造血”。引进云南群田高原特色产业公司投资万元,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种植高品质水果车厘子多亩,带动农民种植0余亩;引进龙陵县象达渔业有限公司投资万元,建成年产虹鳟鱼吨的养殖场;引进3户种植大户带动村民种植重楼、茯苓、纹党参3余亩,全村种植反季蔬菜0余亩,黄山羊存栏只,栗果猪存栏头。投入项目资金1万余元,建成了长余米、宽12米的勐蚌主干大街,安装路灯28盏,开办“农家乐(旅馆)”4家,对村域内的10多个景点及游路设置了标识,方便了游客。构建起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群众有困难,党员干部来帮助的格局。勐蚌村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挣钱门路,生产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去年全村摘去贫困帽。

李良宽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6口人生活过得艰难,家庭人均年收入余元。驻村扶贫工作队为老李协调了5万元创业贷款办起了栗果猪养殖场,年出栏栗果猪30多头,创收10多万元。靠养殖脱了贫的李良宽,今年又贷款5万元扩大养猪规模。他说,“资金有小额贷款可以借,销路有村里帮着卖,再过不上好日子,可就白来世上走一回了。”李良宽对小康生活信心满满。

图片说明:1昆医大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帮立卡户铡草。2大场村移民在建房。3勐蚌村村民在车厘子园除草。4技术员指导勐蚌村民给重楼授粉。5为客户捕虹鳟鱼。

雷华匡安林

赞赏

长按







































山东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天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lingzx.com/llxtq/886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