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依伞下鬓私语,半为遮雨半遮羞。”说起伞,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是用来遮风避雨、挡阳供阴的工具,而我所说的伞,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原始”的味道,是一种“指尖上”绝活,具有遮风、挡雨、防晒、装饰、收藏、艺术表演等用途,它就是龙陵象达镇的油纸伞。
“故乡系情意,伞缘传千里。”“油纸”谐音“游子”,古代油纸伞也称作“包袱伞”,意思是出门人的包袱中都有伞。年被云南省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象达纸伞的制作已有多年的历史。象达的纸伞工艺,印证了象达人的勤劳朴实、聪明智慧。它是历史上外交的产物,铭刻着龙陵的历史,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看似简单,但制作程序繁琐,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前功尽弃。从人面竹的选取,到最后的用桐油浸纸后晾干,整整72道工序,紧密相连、密不可分,仿佛食物链中的一链,缺了其中一环就无法延续。
说起独特,就在于油纸伞的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它不像一般的伞那样五花八门、秀丽堂皇。砍、锯、敲、打、磨、粘、画、编、晒都体现了手工的强大艺术,它折射出勤劳勇敢的象达人“指尖上”的技术,用炉火纯青、出神入化、无与伦比、登峰造极形容它一点也不为过。
别看它小巧玲珑,仔细一看才发现它“小身材”藏有“大智慧”,它披着华丽的外衣,独自走在传承的路上。不时让我想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它让我时常怀念,给我永远的畅想;它让我心怀包容,促我虔诚相待;它让我频频反思,催我奋发向上。
与其说绘画是即兴表演,不如说油纸伞是深奥的绝学;与其说作曲是一种艺术,不如说油纸伞是一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初遇油纸伞,给我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做工,对于我这样“粗糙”的人来说,完全陷入了“懵”的状态,因为我不懂,所以我更对它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想方设法一层层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或许,对我来说,这种不懂才是最大的懂。
如果你是那美妙的姑娘,就请你拎上象达油纸伞,伴着那翩翩的舞蹈,带你回到那梦幻的前朝;如果你是那英俊的小伙,就请你带上象达油纸伞,奏着那富有节奏的歌曲,带你回到那初恋的味道;如果你是那感恩的游子,就请你拥上象达油纸伞,听着那轰轰的车响,送你回到那永恒的故乡。
象达油纸伞,你传承了文化、继承了手工、丰富了生活、激发了能量、增加了财富,你的每工每序都让我肃然起敬!
(来源:保山日报)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段登信联系-
关于中国松山宝地龙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