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河谷气候,让隶属于保山市龙陵县的龙江乡具有四季温差小、干湿季分明、雨量充沛的特点。
温润的气候既让龙江乡的农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成为滇西雨屏龙陵的重要粮仓,也让龙江乡具有做好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
以粮为基,走好农业之路
龙江乡立足保障粮食自给,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强化工作举措,打好粮食安全生产组合拳,实现了面积稳、产量增、质量优的目标。严格耕地保护,牢守耕地红线。龙江乡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厉打击“双违”,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全乡5万亩耕地中,有4.3万亩主要用于粮食作物种植。
龙江乡乡长段春荣介绍说:“近年来,龙江乡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全乡产业发展布局,在发展特色上下功夫。龙江乡在现有产业的发展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烤烟+水稻’轮作、‘水稻+稻花鱼’绿色种养、‘规模+生态’环保养殖等模式,推广种植地方特色品种‘红细软’、发展稻田生态养鱼,全力打造具有龙江特色的产业精品牌。
年均播种水稻亩(红细软亩),其中:发展‘稻鱼共生’绿色种植模式1.2万亩,实现亩均产值达万元以上。‘红细软’谷满仓、‘稻花鱼’田飘香正成为龙江乡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举办稻花鱼节,带动村民增收
在龙江乡,出名的除了稻米,还有稻花鱼。每年7月,龙江乡的村民就会在稻田里放入鱼苗,3个月后,水稻和稻花鱼一同成熟,成熟的稻花鱼头尾都会带有稻谷的金黄,纯天然的生长环境,让稻花鱼的肉质也更加鲜美,成熟上市后,往往供不应求。
年,龙江乡举办了第一届稻花鱼节。稻花鱼节的举办,在吸引了不少游客的同时,也让龙川乡踏上了农旅融合的道路,此后,每年9月后,便成了龙川乡旅游的旺季。经过多年的积累,龙江稻花鱼节在保山无人不知,今年的第七届稻花鱼节,龙江乡累计接待游客23万余人,带动40余家农家乐售出稻花鱼40余万斤,带动稻米、农特产品及其他业态销售增收,实现旅游收入万余元,同比增加37.6%。
稻花鱼节的成功,也进一步带动了当地农户的经济收入。康万秋一家在稻田边开了一家岩静农家乐,稻花鱼就是她家的拿手好菜,每年的稻花鱼节期间,是康万秋一家最忙的时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几年让他们小两口赚的杯满钵满。
聊起农家乐的情况,康万秋笑着说:“我们家的农家乐是在年随着第一届稻花鱼节一起开始营业的,在此之前,我们家的收入来源也只有种地,现在农家乐开始营业,也为我们家多添了一笔收入,平时每天能够有着4到5桌客人,在稻花鱼节期间,每天可以有接近30桌客人,日均营业额达到上万元,最多的一天有1.8万元,现在我们家还有八九亩地,每亩能够产出稻花鱼斤。”
“据初步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康万秋一家的毛收入已超过于万元,像他们一样开设农家乐卖稻花鱼的村民还很多,虽然收入有高有低,但大家都通过稻花鱼节的带动实现了大幅增收。”龙陵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康雪梅介绍说。
农旅融合,打造龙江旅游新业态
有了美景和美食,却难以慢慢感受一直是龙江乡面临的问题,但是在年,在沪滇项目的扶持下,这个问题出现了转机。
“两年前,我们来到龙江,看到龙江秀丽的环境,却少了可以落脚休息的地方,于是我们就想着为何不建起一座民宿,能够让来龙江的游客好好感受龙江的美。”来自保山的何东慧和辛九阳多年来都从事旅游和饮食业,由于被龙江广袤的稻田资源吸引,便约着等几个合作伙伴决定来龙江开设民宿,在为龙江拓展旅游服务的同时,也尝试为企业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说干就干,在龙陵县乡村振兴局的协调下,通过沪滇项目的帮扶,何东慧和辛九阳等几个股东开设的清木花园艺术酒店和清木花园茶舍酒店成立了。“入驻我们的这两个民宿酒店,都可以登高远望将龙江的万亩梯田尽收眼底。”辛九阳说,每年的春夏交替之际,你可以看到当地村民们不误农时,正忙着在稻田里犁田耕种,一种“层层梯田如碧毯,条条渠水似银链”的绝美意境就会扑面而来。而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在流淌着碧绿的龙川江水畔,龙江万亩良田稻花翻金浪,一座座保存完好的田房镶嵌在满目的金黄里,会给人一种无尽的遐想。
为了让游客更好的感受到龙江的风土人情,辛九阳说还将对入住游客提供不同的服务:“面对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季节,我们也将提供不同的游玩推荐服务,孩子来龙江进行研学,来体验农耕生活;青年人可以作为旅居的落脚点;温润的气候也可以让老年人也可以来到龙江进行康养之旅。不同的季节也有不同的感受,春天可以采茶,夏天可以避暑,秋天可以尝稻花鱼,冬天可以烧烤,不同的季节也有不一样的游玩体验。”
来到龙江乡,看稻田一块叠着一块,金黄麦穗一株压着一株,感受秋风拂过无垠的麦田,吹起层层麦浪,带来阵阵稻花香。“目前正值秋收季节,龙江映入眼帘的一片金黄,既填满了龙陵县的粮仓,也压实了龙江乡的乡村振兴之路,带给龙江老乡致富的信心。”康雪梅说。
崔敏、金健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