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83周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主可歌可泣的一页;在世界范围内,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力羸弱的情况下,中国人民以大无畏的勇气,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不屈不挠地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时至今日,有关抗战的图书可谓汗牛充栋。历史学者们从未忘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有些著作从题材到写作均十分精彩。
抗战的全景和局部
年10月面世,由步平、王建朗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史》(八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代表着目前大陆抗战研究的最高水平。全书分为8个专题,即战争的前期、战争过程、战时政治、战时军事、战时经济文化社会、伪政权与沦陷区、战后问题。这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全貌的、新见迭出的“大抗战史”。史无前例地汇集当下研究抗战史的权威专家——步平、荣维木、黄道炫、金以林、汪朝光、王建朗、王奇生、臧运祜、马振犊等,充分利用各种最新资料将抗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的历史阶段来把握,将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世界的大环境和战后的长时段中进行考察。
著名学者杨天石的《抗战与战后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主要阐述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和战后中国的政治、军事局势。它以年的淞沪、南京之战为重点,考察中国军队对日本侵略者的奋力抵抗与不幸失败,同时以更多篇幅阐明国民党人与日本的“秘密谈判”。作者曾遍访海内外各相关档案馆,仔细收集和研读日本政府和国民党人带到台湾的解密档案,终于澄清疑点,将这些最为隐秘难知的史实揭示于光天化日之下,得出公正结论,参与谈判的当事人的内心动机也均从而显现。作者艰辛访求而终于获得的珍稀史料,以及对史料分析体现出来的清明的史实,可以帮助读者客观地认识那段历史。这是抗战史研究的一项重要突破,也是本书最为闪光之处。作者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陈光甫的解剖也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原因。
马振犊的《惨胜——抗战正面战场大写意》(九州出版社)道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实况。在正面战场,日军利用先进的技战术和武器优势、几乎无往不利。而马振犊的另一本著作《抗战中的蒋介石》(九州出版社)以档案资料为依据,参考了前人有关蒋介石的研究成果,尊重历史,杜绝虚构,凡书内容中有所描述之情节,均有历史事实为依据,仅以纪实题材增加其可读性。此外,去年民间学者谭飞程以41岁的壮年去世,他的抗战史研究也停留于《鏖兵江汉:武汉会战》、《赣北兵燹:南昌会战》(武汉大学出版社)等著作。这两部著作都是抗战的局部研究,史料详实,图文并茂。
在中国的抗战中,滇缅战场是为数不多大获全胜的战场。在美式装备和史迪威严格的训练下,远征军击溃了日军。余戈的“滇西抗战三部曲”描述了这一过程。三部曲由《:腾冲之围》《:龙陵会战》《:松山战役笔记》(北京三联书店)组成。此外,民间学者章东磐的《父亲的战场》(陕西人民出版社)极富感染力,文字让人有落泪的冲动。
抗战时期的盟友与外交
在抗日战争的前期,中国以巨大的牺牲独立支撑。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中国与美、英、苏等国组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但是,美国、英国自恃为传统强国,美国吝于援助,冷血对待中国。海外著名学者齐锡生的《剑拔弩张的盟友》、《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揭示了中美同盟中的关系互动。
作为援助中国抗战的著名将领,史迪威曾经享有很高声誉。但是,《剑拔弩张的盟友》以扎实的史料和研究破除了这一印象,该书因此也极具争议。《从舞台边缘到中央》一书显示,胡适做美国大使期间,对美国人温良恭俭让,未能从美国争取到中国急需的军事物资。而宋子文到美国后大相径庭,一定程度改变了中国和美国的外交模式。书中揭示,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的一个外交使团差一点和美国签署协议,幸亏宋子文据理力争,使得美国没有签署。没过多久,太平洋战争爆发。不夸张地说,该书对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胡适和宋子文的论述,都提出了新的历史认知。
《抗战外援》(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书的作者阿瑟·N·杨格是美国财政学家、美国国务院工作人员。年参加国民党政府所聘甘末尔财政设计委员会来华,后来长期留任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顾问,直到年。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年至年间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真实记录了抗战时期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金融援助,以及穿插其间的中日货币战的情况。作者站在政府财政顾问的角度,理性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政府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就,批判分析了战时中国接受的外国援助的进程以及得失。此外,任东来的《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围绕美国对华贷款这一线索,叙述了美国从有限援华到全面援华,从中美建立同盟到同盟出现危机,从有条件军事援助到无条件政治支持这一中美外交关系过程,认为美国对中国的援助在那严峻年代的关键时刻,对抗击日本侵略是起了作用的,但这种援助从本质上说是美国推行对外政策的杠杆,抑制国外敌对势力的武器,支援国外朋友集团的筹码,它服从于美国近期或远期的国家利益。
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在《中国,被遗忘的盟友》(新世界出版社)中为中国鸣不平。数十年来,西方人眼中的“二战”始终是一场美英苏领衔抗击法西斯的血腥战争,亚洲战场上英勇抗击日本的中国却因种种原因被遗忘。在书中,作者严肃地指出:自“二战”时起,中国就已经是“负责任的大国”。
抗战时期的中国民众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萧邦奇的《苦海求生:抗战时期的中国难民》(山西人民出版社)中讲述了江浙难民的整体情况以及他们的生存之术。作者引用包括丰子恺回忆录在内的大量回忆和访谈材料,分析国民政府在战争中对难民的政策和态度,“焦土政策”下难民何以自处,以及大量地方官员如何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履行职能。萧邦齐分析了流离失所状态下的教育、工商,以及在战争状态下,上海和浙江如何经由商人、地方势力、军阀、官员维持贸易往来。同时,萧邦齐提到:日军使用化学武器给浙江不少地区带来的严重后果。
萧邦齐强调,年至年间,中国国民政府在应对危机和帮助民众方面体现了自己的无能。政府组织不力,物资匮乏,在短时间内无法安置难民。国民政府的一些策略反而加剧和恶化了难民承受的痛苦。例如,国民政府奉行的“焦土政策”摧毁了重要的基础设施,没有阻止日军推进,却让民众生不如死。
日本学者石岛纪之的《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是一部由下至上的抗日战争史。全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的是抗战时期的粮食问题,即粮食供应对该时期民众日常生活及社会心理产生的深刻影响。该部分重点讨论粮食供应的极端不足及其对民众心理的影响,同时涉及日伪统治区、国民党统治区及抗日根据地的相关应对。第二部分探讨的是抗日根据地民众对日军残暴侵略的感受及其采取的行动。其中包括民众如何应对根据地实施的社会改革及根据地针对民众心态和行动采取的对策。该部分考察的核心区域是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根据地。
汉学家卜正民《秩序的沦陷》(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