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龙里县龙山镇摆谷六村驻村干部陈安平
陈安平经常到麻冲山塘查看蓄水情况和水产业情况,以便作好下一步的产业规划。
陈安平与村民一起挖土、施肥、播种等,从来不嫌脏,也不嫌累,增强了群众发展的积极性。
关乎村民“第一桶金”的产业至关重要,所以陈安平经常到蔬菜育苗基地查看秧苗长势情况。
为了加快莴笋苗的培育进度,陈安平用自己的早餐面包发给务工的群众吃,还给大家送开水喝。图为陈安平在送早餐路上。
驻村以来,陈安平几乎以方便面和面包为早餐,就方面都不少于桶了。
陈安平住在村委会的楼上,与摆谷六小学的学生在一个围墙内生活。关爱留守儿童是他最放在心上的事情之一。图为陈安平为孩子们买过冬的新棉衣。
通村公路关系村民的美好生活,陈安平隔三差五就到现场查看施工情况,并思考着如何让“山货”出山,促进群众致富。
因为通村公路正在建设中,陈安平只好开车绕龙里大草原,不仅多跑10公里的山路,而且经常在草原上被“雾埋”。图为车辆行进在龙里大草原上。
图为摆谷六村全景。
寒冷的天气,陈安平组织群众召开院坝会前,先燃起火堆,再组织群众开会,“会场”其乐融融。
村民在评议贫困户和低保户时产生分歧,陈安平在向群众解释评议标准。
白天与群众干活或去县城办事,晚上他就到群众家中了解实际困难,帮群众出谋划策。
忙碌一天后,陈安平才记得打电话回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妻子的生活情况,但都十点以后的事情。
由于龙里大草原属于高寒地带,晚上6点以后就开始起雾,有时他从县城办事回来,因能见度低而经常迷路,非常危险。图为夜间陈安平开车回村里的路上。
龙里县摆谷六村地处高寒地带,距龙里县城36公里,是两百年前一位苗族老祖宗发展起来的,至今由6个村民组多人组成的大家庭,都姓唐。
该村不是龙里最偏远的村,但因为路况太差,村民到县城赶集都靠步行,来回要十个小时。年人均纯收入不到元,所以成了龙里扶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这让很多驻村干部望而生畏。
然而,有一位四十出头的布依族汉子,偏偏选中摆谷六,并用满腔的热情在苗乡干了一年又一年,从来不哼过一声苦。他就是以硬汉的胆识征服贫困,感动22万龙里人民的陈安平。
年3月,来自黔南州水务局派驻龙里县的驻村干部陈安平,已经完成了在龙山镇水桥村的挂职任务。原本可以选择回“娘家”与妻儿团聚的他,却不顾亲人反对,于年3月申请留下来,继续扎根龙里。
“安平,你愿意选哪个村?”
“哪里最苦,我就到哪里!”
“那你就去龙山镇路最差、最落后的摆谷六村吧。”
接受组织任命后的第二天,陈安平又不顾村支书唐诗利的劝阻,硬是一个人开越野车去所谓路最差、最落后的地方看看。那一天,他还没到达村里,车轮胎就破了两个。凭他的经验判断:路,就是那块“硬骨头”。
在第一次村民大会上,寨佬们对他说:“陈书记,只要您帮村里修通公路,我们一定杀牛招待您!”
牛,在苗族同胞看来,既是重要的劳动力,又是苗族的文化符号。村里要杀牛,还得经寨佬们召开常委会决定。
“乡亲们,要是路修不通,我就不走了!”性格豪爽的陈安平当着大家的面,立下“军令状”。
为了兑现承诺,陈安平三番五次跑到州里和县里,苦口婆心地向各部门“求情”。几个月后,他终于争取到了桥尾村到摆谷六村15公里的通村公路项目,总投资万元。
“工程于去年9月动工建设,桥尾到县城的公路也在加快建设中,预计明年4月建成通车。以后从村里到县城只需要1小时的车程。”陈安平说。
眼看通车指日可待,陈安平开始思考如何让“山货”出山,让群众的腰包“股”起来。
经过到龙里茶香“十里次刺梨沟”反复调研和考察后,陈安平决定去县林业局“抢”项目。该局果真被他的执着打动了。于是,他召集村民硬是在光秃秃的荒野上种下了亩刺梨,还成立了摆谷六村利仙刺梨专业种植合作社。“按最低每亩产值元计算,三年后,村里的刺梨年产值可达万元,人均可增入多元。”陈安平算好了这笔账。
年秋收时,陈安平发现村里80多亩水稻因缺水绝收,他又马不停蹄地跑到“娘家”和县水务局,争取项目资金多万元对该村麻冲山塘进行改造升级,恢复了余亩田地灌溉面积。
年3月,一年的驻村工作又要宣告结束。他说:“路不通,我不走;‘穷帽’不摘,我更不能走!”
陈安平怕村民对小康生活等不了,他又重新谋划周期短、见效快的产业。年以来,他不断争取资金,发展了林下养鸡只,水库养鱼1万尾;入秋后,他又动员全村种植秋冬莴笋亩和豌豆尖50亩;过了寒冬,他又计划种植刺梨亩和土豆亩,想方设法为群众“拔穷根”。
近两年来,陈安平一刻也不停地为群众服务。更让人感叹的是,他不但没有接受群众一针一线的感激,还将自己近两年的工资全都用在了村里的运转和村民身上。
据村支书唐诗利透露,陈安平每次召开村里的大会小会,他都主动请大家吃“大锅饭”,就连自己留着当早餐的面包和方便面,全部分给为村里办事的村干和群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村里的刺梨合作社挂牌成立,他买了一头大肥猪,宴请了全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吃“婆汤”。
当看到村委会办公条件陈旧时,他出资购买了电脑和办公桌;当看到困难群众没有钱买肥料,秧苗发黄时,他购买了10吨化肥发给大家;当看到村民卫生意识差,门前屋后垃圾满天时,他出资1.6万元建了一座垃圾焚烧池,购买了一辆电动垃圾转运车和30个垃圾箱,让村容村貌实现大变样;当看到村里6位留守儿童没有过冬棉衣,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时,他又为孩子们买棉衣和棉鞋……
“陈书记对摆谷六的好,我们说不完。但我们会编成苗歌,唱下去。”寨佬们说。
据龙山镇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陈安平为该村争取修路、桥、山塘、沟渠等项目,发展种植养殖,以及为村里添设施设备和献爱心等,累计资金1万元以上,为群众办好难事件以上。年底该村人均收入超过元。
年11月1日,龙里县委书记刘华龙率部分县领导和各部门,徒步猴子沟,翻越猫鼻岭,耗尽5个小时,专程到村里调研,赞赏他说:“有你这样肯干的硬汉子,就没有征服不了的贫困!”
年和年,陈安平连续被省委党建办评为“省级优秀驻村干部”;年,被评为“德行龙里十大年度人物”。
在龙里县,像陈安平这样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有名,他们扎根基层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发展,以实际行动换取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赢得群众的好评。年以来,龙里县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累计帮助农村制定各类发展规划80多个,争取项目余个,涉及资金多万元;化解矛盾纠纷余起,解决群众难题2余件次,走访党员和困难农户1.3万余户。(龙里县新闻中心潘希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