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胆扎村余姓傈僳族是铁改余蒙古族
年7月中旬,笔者与腾冲中和乡桃树河村的傈僳族余生林村党支书联系,余生林电话中称,他们姓余的傈僳族是铁改余,是成吉思汗的后人。几天后面见交谈,谈到历史根据时,他说他家有过家谱《是汉字》,因他祖父原来是傈僳族旧时的头人,在文革中害怕被批判斗争,就把家谱烧了,可能他大爹那里还有。于是7月25日一同到了中缅边境的胆扎村,共同会见了余生林的大爹,老人的名字叫余海万,年生,75岁。年岁虽高,但思路清楚。傈僳族过刀竿节时,还可爬上10—20多米高的刀竿,动作敏捷。在谈话中老人坚持自己是铁改余,而且还讲老祖宗有十个儿子,一个姑娘,这支人是属于哪个儿子的后人就不晓得了!与腊幸村、百草溏的祖人是三弟兄,腊幸的叫余伯珠、百草溏的叫余伯海、胆扎傈僳族的叫余伯凯。三弟兄初到腾冲,一起住在西山坝,后来就分手了。按余生林讲,姓余的傈僳族分布很广,但多数是从胆扎分出去的,有轮马、猴桥、桃树河、猛蚌、高田、新街、民光、上云、新华、龙陵黄草坝的小米地等乡村。还有怒江州的和德宏州的盈江、陇川,缅甸的密支那、甘拜地、片马,都分布有姓余的傈僳族。总户数在一千户以上。
(余江鱼供图)
按照所谈内容,笔者有如下疑义:一是胆扎村的余姓傈僳族有两塚古坟,一塚是余开德祖太蔡氏余老孺人墓,是清道光六年,即年所立;另一塚是余开德之墓,是乾隆丙午年,即年所立。碑文:原籍江西授充弩手余公讳开德八十八寿老大人之墓。按腊幸、大竹园等村之说,余氏三弟兄是嘉靖三年即年来的腾冲,那就是三兄弟中的余伯凯,无论是娶了傈僳族妻子或是自然融入了傈僳民族,其后人的繁衍竟如此之多、分布之广,与腊幸、大竹园、百草冲等村寨的余伯珠、余伯海的后人户数相比,简直有天渊之别,其原因何在?可是个需要认真考证的问题。龙陵余家寺的老人讲过,同余家寺的先祖一起到达滇西的人,是有一支改变为傈僳去了。笔者本想就此寻到一点珠丝马迹,可是由于能力,时间,精力等因素,难于实现这一愿望,甚为遗憾。
对腾冲一支铁改余族人的初考
云南省腾冲县有一支铁改余族人,生活在边境偏僻村庄,生活虽有改善,但还是比较艰苦。这支族人,登记为汉族的约在二百五十户以上,不包含与之相关的自称铁改余的傈僳族。主要分布于腊幸、大沟边、大水坝、黄家坟、小弯子、滇滩联族村等村寨。
(余江鱼供图)
嘉靖三年,余伯珠、余伯海、余伯凯三弟兄一家由四川江油到达腾冲,十三年后置地购产,繁衍生息至今。现今虽找不到老家谱,但建有宗祠,宗祠内有石碑记载。可惜文革砸烂了石碑,匾额近年又被偷。幸喜匾额存有照片,石碑已经复制并嵌于门墙内。年纪稍长的人记得并能背诵分手诗句,他们记得的诗句是:元朝本是宰相家,皇兵赶散入西崖;芦林岸上分携手,思兄思弟又思他;弟兄今日来分别,芦林岸上插柳芽;原是九子十进士,历代家谱永不差;若有哪人不认族,身生白癞丧黄沙。可以初步肯定这支族人是铁改余,他们也认为他们就是铁改余,而且由腊幸村的余永寿主笔,新修了家谱,并附有照片。笔者曾亲自到了腊幸村,与余永寿叙谈交流,他认为他们是九子中的第七子,可就是缺乏确凿证据。
云南龙陵余氏家族是铁改余无疑
近闻有对龙陵余氏家族是铁改余的事提出疑义。对此疑义:一是缺乏有据理由说明;二是与余氏家谱记载相左。为了说清这个事情,现将龙陵余氏家谱中相关记述摘抄整理于下:
一、余氏家谱原序曰:祖上世在元朝以来,登高爵,享后禄,屡蒙朝廷褒封,祖传历历可稽。前代宗祖铁木健为相,总摄朝政…。…在蜀见余厥(厥—可能是阙之误写)之忠烈宫,威仪莊严,可敬可宗,故改姓余…原序中还记述了“分手诗”十句:元朝本是宰相家,皇兵赶散入西崖;芦林岸上分携手,思兄思弟又思他;弟兄今日来分别,芦林岸上插柳芽;原是九子十进士,历代家谱永不差;若有哪人不认族,身生白癞丧黄沙。
二、余姓谱系原流曰:溯朔先代固皇皇大族,簪缨世胄也!考世祖系铁木真之后也!因元末避兵路过庐州,见余阙之忠烈…,为人当效阙之忠烈,因改铁为余,是一门话别弟兄分离…
诗曰:大泽深山虎豹藏,君家何以到龙岗。去滇别蜀衷情苦,改铁为余姓字香。宫室落成贻后嗣,田园制就入宗坊。云礽果尔遵遗训,预卜将来百世昌。
(余江鱼供图)
对联曰
上联:
人生祸福本无常有时获福祉有时构祸端我祖宗历试诸艰想改铁为余默默中已蒙眷顾
下联:
家道盛衰原定靡未几至盛强未几渐衰弱予子孙推原自始觉来滇去蜀拳拳者弗失服鹰
龙陵余氏家谱,可能是清朝末年或民国初年所修,虽为赵氏贡员代笔,但定是余氏祖人口授并定稿的。且应该相信先祖们,对族源祖源的慎重认真,不可能乱讲乱说乱认祖宗。虽然谱系叙述不是那么系统完整,但其铁改余的族源根本是说清楚了的,也是可信无疑。因此,对铁改余的历史事实提出疑义是不能成立的。拜望本家族人一同细读共研谱书,并一起讨论之。
(余江鱼供图)
龙陵县志记载有错
《龙陵县志》电子版第页载:“文昌宫原名积藏庙,位于县城东南山麓。明末吴三桂部下指挥余升吉,弃官携眷隐寓龙陵出资修建。清乾隆年间寺憎广澈募建文昌各殿,乾隆五十一年()抚鼻府史绍登重修弥勒殿、文祖殿、观音殿。道光、光绪年间增修启圣殿,岳武稗伺、马王殿、宫前立?…”
该文所述严重失实其主要是:
一、我余家寺余氏祖人余变、余陞吉均与吴三桂无任何瓜葛。吴三桂乃封疆大吏,本余姓祖人乃县级小吏,何以与其攀扯得上。县志所言,文昌宫乃“明末吴三桂部下指挥余升吉,弃官携眷隐寓龙陵出资修建”,实属子虚乌有!余氏祖人乃因张献忠屠川之乱,弃官别蜀逃至云南。何谓吴三桂部下指挥?其语十分荒诞。
二、文昌宫本属我余氏祖人所建,每逢佛事活动均挂出我祖人余陞吉画像,以示纪念。
(余江鱼供图)
以上所述,有我余氏家谱记载为凭,有据可依。
我龙陵余家寺余氏家谱载曰:“始祖余变则任贵州荔波厅矣!”,“一世祖余陞吉,读书有志,官至指挥,亦明代之名士…因张献忠图川之乱,弃官别蜀逃至滇中,…初住水长(注:今施甸县水长乡),修水长寺,继迁龙陵,建积藏庵、其他桥梁道路,冠婚殡葬,无不慷慨好施,又迁龙山,血葬双亲…”又曰:“祖陞吉由四川重庆府定远县(今四川广安市武胜县)太平里俞家岩王衝河旁移居龙(即龙陵)寻源溯流,即歷百世之远。”县志,应该是历史事实的真实记载,可涉及我余氏祖人及其相关的事,从不与我余氏族人核对落实,作者违背历史事实,仅凭臆想落笔,十分不妥。
经查对资料:
吴三桂崇祯十七年()三月初,飞檄加封他为平西伯,奉旨入援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传说因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掳劫。吴三桂求救于多尔衮,引清兵入关,吴三桂与清军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大败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不久,他又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镇压陕西、四川等地的反清农民军。清顺治十四年()受平西大将军。会同清军多尼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区。十六年(),清廷命他镇守云南,并引兵入缅,迫缅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被清廷晋封为亲王,兼辖贵州省,形成割据势力。
张献忠,字秉吾,号敬轩,明末民变首领之一,年率部进兵四川。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号大顺。年,清军南下,张献忠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中箭而死。主要割据于四川,曾建立大西政权。
我龙陵余氏祖人余变率余陞吉及其家人,因张献忠率兵入川发生战乱之时,即——年期间,避祸逃往云南,途中祖余变及祖母双双病亡,则弟兄分离。余陞吉一族到龙陵定居。这时的吴三桂还在与清军一同酣战于山海关等各地,《龙陵县志》却言:“文昌宫原名积藏庙,位于县城东南山麓。明末吴三桂部下指挥余升吉,弃官携眷隐寓龙陵出资修建。”这明显是不符合历史事实之论。
-END-
长按识别图中如何防止白癜风的复发治白癜风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