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割饲料草、拌草料、清扫牛棚、喂料蓄水、铡草配料……这是龙陵县腊勐镇大龙村坪子地组李成国每天的日常。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他心里美滋滋的。“这样的日子过得有劲儿,有奔头。”这是李成国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走进李成国家,灰瓦白墙、朱门红窗映入眼帘,环境干净整洁有序,东西摆放井井有条。院墙外是李成国的牛棚,也是他发家致富的基地。牛棚里膘肥体壮的肉牛或是吃草嬉闹,或是闭眼打盹,“哞哞”的叫声此起彼伏,一幅怡然自得的景象,让人心生欢喜。
李成国今年39岁,妻子周金春今年38岁,大女儿读初三,小女儿读初一。李成国自幼患有听力二级残疾,别人轻轻松松就能听到的声音,他却要靠佩戴助听器才能听到,先天的残疾并没有磨灭他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他仍然积极乐观、勤奋努力,并通过肉牛养殖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前几年,李成国靠着家里的十多亩土地种植玉米、豌豆和养殖生猪,家中的生活开支基本不成问题。但随着社会发展,李成国发现仅仅靠以前的产业带来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生活需求,加之孩子正在上学,正是用钱的时候。于是,他四处寻找增收办法。经过前期的了解,他发现市场对肉牛需求较大,虽然养牛成本不低,但是只要养得好就不愁卖,市场上牛肉的价格也高。李成国便与妻子商量开始养牛,将积攒多年的积蓄拿了出来,借到了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在家门口搭建了简易的牛棚,买了五头牛,家里的土地也种上了饲料草、玉米、青豌豆等植物作为牛饲料,开始了他的养牛致富路。
一开始,李成国的养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用自己多年的养猪经验来养牛,牛吃得不少,个头却不见长,还会生病。通过不断摸索,他发现养牛与养猪是不同的,牛的草料配比、牛棚温度等决定着牛的生长和品质。为了提高肉牛品质,他开始学习科学的养牛知识和技术,积极参加大龙村、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举办的各类养殖技术培训班,经常向周边的养殖户请教,努力钻研。他与妻子每天认真打扫牛棚卫生、清理粪便、定期消毒,做好疫病防控,平时留心观察每一头牛的神情动态,看是否有发热、肚子胀气等疾病,一旦发现某头牛有不对劲的地方,就立即采取措施,及时治疗。
经过几年的实践努力,如今李成国每年养殖肉牛20多头,肉牛的品质也越来越好。他说:“通过几年的养殖,现在我已经掌握了肉牛配种繁育技术,能够节约一些成本。同时我还到肉牛市场或其他养牛人手中购买牛犊,饲养一段时间后再转手贩卖,每年靠养殖肉牛能收入10多万元。”如今,李成国家建起了新楼房,买上了新家电,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走出李成国家,天高云淡,太阳散发着金光,田间道路阡陌纵横,到处弥漫着幸福的喜悦。远远望去,劳作的人们,一个个都泛着光芒,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增收致富路上的美丽画卷。如今,腊勐镇肉牛养殖规模已经达到1.4万头,像李成国一样的“牛人”还有很多,他们辛勤耕耘,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奋斗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