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村级集体经济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村村有收入集体有“活钱”

龙陵村级集体经济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盛夏的龙陵,欣欣向荣,瓜果飘香。“你看我们社区的芒果长得多好,每天交易量达30多吨,产地价每公斤7元左右,产品销售到北京、上海、郑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龙陵县镇安镇邦别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押顺,在新盖的农副产品物流服务站,忙着指挥外来收货的车辆,“我们村(社区)出钱盖的这个交易中心,不仅解决了村民农副产品销路问题,村集体每年也有10多万元的租金收入,一举两得。”

今年6月,邦别社区多方筹资万元建盖了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平方米且设施配套的农副产品物流服务站,以7年期对外租赁运营,头两年每年租金4万元,后5年每年租金18万元。物流服务站投入营运以来,有效解决了毗连邦别的龙陵、隆阳两县(区)10多个村(社区)农副产品交易难。

近年来,龙陵县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出实招、拿硬招,推动村村有收入、集体有“活钱”。全县个村、社区全部“退壳”,有了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保值增值,能人获利,贫困户受益的“三赢”。

在勐糯镇大寨社区,许多世代居住在小海(湖泊)畔的村民根本不会想到,祖祖辈辈放养鸭、鹅的湖泊,竟然摇身一变,成了旅游景点。大寨社区“两委”以固定资产参股、盘活闲置村集体资产、整合项目资金等方式,建成了牛干巴厂、成立了龙陵县复古傣曲酒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户15户,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的大寨农家旅馆竣工营业,以租赁或承包经营的方式由能人经营,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0多万元,吸收60多名村民就业。大寨河和小海湿地经修复整治后堤岸成为新风景,大寨有9家村民在岸畔办起了农家乐,迎来游人如织。

为了让“死产”变“活钱”,该县依托县、乡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所),建立覆盖城乡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网络,探索完善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抵押、贷款机制,确保资产产权运营流转顺畅、保值增值。同时,鼓励支持通过资源开发、资金入股等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市场化经营。

象达镇象达社区“两委”在昆明医科大学的帮扶下筹措资金多万元成立了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了占地面积平方米的养殖场,购进肉牛61头,聘雇2名养牛行家里手为饲养员,每人月薪元,吸纳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社员户,按照每年售牛总收入的10%归村集体,10%归合作社,80%归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方式进行分配,已出栏25头,实现收入28.8万元,形成了集体投资、能人投力、贫困户得利的利益联结机制,“两投入三联结”模式形成发展脱贫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现精准脱贫“三位一体”有效载体,开创了脱贫攻坚新格局。

如何激发村级发展动能?龙陵县秉承让政策为增收加油鼓劲的思路,拿出真金白银,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进行扶持,以实实在在的措施帮促村级广开增收渠道。近几年来,该县共发放“红色信贷”万元,扶持名党员干部实现创业,带动帮扶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拓宽了增收门路,扶持10个村(社区)发展集体经济,摘去了“空壳村”帽子。

平达乡黄连河村以“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野生菌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拓宽群众增收路子。成立了龙陵县黄连河野生菌加工合作社,争取到市财政局扶持资金万元、红色贷款10万元、6名村干部每人入股1万元、9个股东每人1万元、村集体经济投入5.6万元,建成了野生菌加工厂。利润分配形式为:20%为村集体经济收入,40%用于村公益事业,40%用于股金分红。每年实现加工产值万余元。

该县探索出壮大集体经济的“五种模式”,即土地经济、电商经济、温泉经济、房东经济、产业经济,用集体经济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解决村集体“有钱办事”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让村更美、民更富、生活更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lingzx.com/llxly/1561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