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县阿昌族,自称小阿昌,聚居在龙川江东岸,龙山镇芒麦村,据蛮旦曩姓墓碑记载:曩姓阿昌梁曩双姓,于清朝乾隆元年(),由腾冲城外团山迁入蛮旦;石姓阿昌于清朝乾隆十四年(),由梁河关章迁入蛮旦;杨姓阿昌于清朝嘉庆年间由腾冲蒲川迁入蛮旦;其余赵姓、曹姓、俸姓、马姓均于民国初年,分别从腾冲、梁河迁来。由于家族、婚嫁、便于农耕等种种原因,分别聚居在相距不远的蛮旦、下寨、大田坡、打黑四个寨子中。
龙山镇芒麦村蛮旦寨
自古以来,龙陵阿昌族青年男女都能自由恋爱,可与附近的傣族、汉族、以及龙川江对岸的大阿昌族通婚,但婚姻不能完全自主。阿昌族求婚方式独特:男女青年在串门子、唱情歌、要烟吃的场合中相识,如果小伙子相中小姑娘,男方就用钱、衣物、围巾、扎发线等向女方表示心意,称“过当”。女方接不接受礼物,就表明对小伙子是否有意,若有意,就接下小伙子的礼物。
阿昌族求婚方式独特:男女青年在串门子、唱情歌
之后男方的父母就请媒人带上用红纸封箍的烟、酒、糖、茶、盐、肉去女方家提亲。媒人要夫妻双全、有儿有女,能说会道的人担任。说媒要择古历双日子出门,一般需要去四次。第一次叫“踩路”。媒人向女方家长辈说明来意和心愿,表明路途中是否顺利。如果媒人在途中遇到野兽拦路、老鹰啄小鸟、抬木板等现象,则视为不吉利、婚姻难成,有的媒人就立即调头返回,另择吉日。第二次叫“递话”。这次为婚姻是否成功作出决定。第三次叫“明家族”。男方根据女方家亲属户数的多少,照女方的定数每户备一份礼品,每份为一包糖加一包烟丝,或一刀肉加一包烟丝,用红纸拦腰系好,请媒人送往女方家帮分发,告知族人,姑娘已许配他人。
说媒要择古历双日子出门
第四次叫“择日子”。由男方家备办一桌酒席,请女方家族主要成员参加,确定彩礼和结婚时间。彩礼分干礼和水礼两部分,干礼为钱物,一般为人民币左右,主要用于姑娘买嫁妆及所需物品;水礼为米、肉食、酒等,用于姑娘出嫁时备办宴席。
“择日子”确定彩礼和结婚时间
婚期到来,双方父母为子女举办婚礼,时间为男方3天,女方2天。第一天晚上,女方家设糖果酒席,请舅父舅母、叔伯婶娘、哥嫂等人给新娘“安箱”。人到齐后,将配制给新娘的箱笼端入堂内一侧,然后关上堂屋门,请一德高望重的老者,打开箱盖,口诵吉利,手持松明火把熏烘箱内三次,由新娘父母,在箱底四角各放置2元钱,作“压箱钱”,再由两位福气较好的妇女(一般是新娘的婶娘或长嫂),用筛子把衣物嫁妆全部端来,放置箱中。在场的长辈,分别掏出三、五、十元不等的钱币,递给新娘的父母转交给新娘。新娘此时送给父母和在场的长辈每人一件衣物,表示感谢父母的养育和长辈的关怀之恩。安箱完毕,再由老者口诵吉利,关箱上锁,然后打开堂屋门,将箱子端出门外客头一侧,将被褥折叠整齐,置放箱柜之上。又清点亲戚朋友送给新娘的礼物,除新娘指定留给家人的外,其余和嫁妆堆放一起,待出嫁时由男方家来人抬走。
新娘哭着舍不得去
第二天早晨,男方家齐备彩礼,由总管带队到女方家娶亲,娶亲队伍的人数必须是单数。临行前,新郎父母要给儿子挂彩,表示吉庆。娶亲的队伍中,有总管1人,负责赏附新娘父母及亲友,应附各种大小事情,把新娘安全娶回家;媒人2人,负责交割彩礼;新郎1人,肩挑一担,内装熟鸡一只、线香纸钱、汤饭、茶酒,到新娘家祭献祖宗,行“三拜九叩”礼;陪郎2人,到女方家,新郎不准说话,一切由陪郎替新郎打圆场。“扫总”(姑娘伴)2人,负责回家时陪伴新娘;“押总”(中年妇女)2人,负责去安慰新娘父母及亲友,回家后帮助新娘收头;挑鸡的1人,鸡一般去6只,1公5母;挑肉的2人,猪肉斤左右,必须带腰里肉,后腿必须有一腿,用红纸封箍;挑酒的2人,米酒多斤,酒桶用红纸裹一道。
齐备彩礼,由总管带队到女方家娶亲
新娘家在迎接娶亲队伍时,有“拦门”的习俗,(图四)意为告诫新郎,今后在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拦门的方式多种多样,道数也多少不一。主要有:第一道是竹竿门。用红纸封裹的竹竿数根,拦在路上,告诫新郎做人要正直,要象竹竿一样提得起、放得下,要有男子汉气魄;门边有两三人把守,新郎数次掏出小礼后,守门人才把竹竿拿开,让娶亲队伍通过。第二道是舂碓门。把芭蕉树做成脚碓,在路上放着,告诫新郎为人要正派,不要乱舂(冲),一乱舂,就会出格,就会舂出水来,新郎同样掏出一定数量的小礼,才能通过。第三道是劈柴门。一把斧子,砍在一筒干栗柴上,告诉新郎,阿昌人是山地民族,是山上栗柴的火烟秋大的,不能忘本。守门人要新郎砍几斧,把木柴剖开,陪郎表示新郎无能,便用小礼留下买路钱;第四道是水门。打一盆清水,盆中放一片芭蕉叶。意思是给新郎洗尘,让新郎自己洗去身上不干净的东西,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做人。一般人家会拦门四、五道,有时多达十多道,遇到拦门多的情况,男方总管就和女方总管协商,用小礼承包,一次性过关。娶亲队伍来到女方寨子,便燃放鞭炮。女方总管闻声出门相迎。先由媒人、总管及挑担人进家,由媒人将彩礼如数交割给女方总管,称“过礼”(图五)。然后,由双方总管及女方家有威望的老者供山神及门神、生怕女方家山神不接纳新郎和把新娘的魂魄隔在门外。
“拦门”的习俗
新郎进女方家时,女方家青年男女有向新郎泼水的习俗(图六)。新郎新娘在堂屋祭献祖宗,行跪拜礼,又向女方家父母、长辈行跪拜礼,三拜九叩之后,出门时,又受一次水的洗礼。据说,新郎进门时泼水,是给他洗尘、洗病,不要把病魔和不干净的东西带到我们寨中来;出门时泼水,是新郎新娘成亲了,泼水给新郎洗皮肤,不要把疾病传染给新娘。从我们寨子干干净净出去,以后会平平安安,万一得病也不能怪我们。新郎接受泼水时,不能讲话,不能反抗,只有陪郎打着雨伞,左遮右挡进行保护,然后摆宴席。
女方家青年男女有向新郎泼水的习俗
早饭后,女方家男女青年在院场心设长席、戏耍新郎。这种习俗在大小阿昌族中自古有之,具体兴起时间已无从可考。据说,原来的本意是新郎陪新娘的亲属,共同吃一顿认亲饭,由女方总管给新郎逐一介绍,哪个是新娘的什么人,新郎该叫什么,新郎叫过一声,敬一杯酒,亲属还酒杯时,要在杯底压一点小礼,说上几句吉利话,新郎接杯接钱后表示感谢。敬酒后,新郎要用女方家准备好的,3尺多长的荆竹长筷搛菜给各位长辈,表示尊敬。意思是告诫新郎,要时时想着别人,不能光顾自己。用荆竹长筷搛起的菜,新郎自己根本无法喂进嘴。亲属接菜后,又说一些吉利话。有时在筷头上还挂些水果,一是看新郎搛菜有没有诚心,二是祝福新郎新娘早日开花结果。
摆宴席
现在,“长筷戏新郎”已成为阿昌族婚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来的认亲饭桌已变成戏耍新郎的舞台。长筷已由原来光滑的3尺多变成枝叶俱有的6尺多长,由不足小指粗变成比拇指还粗,根部用红纸条箍缠数道。女方亲属的长者已退位,只留下新郎的舅子来充任。
“长筷戏新郎”
首先,在众亲友的围观下,给新郎戴一顶烂竹叶帽,披上一件旧棕衣,腰系刀箩,手握牛缰,装扮成大雨天要去犁田耙地的样子。意思是告诫新郎:我们阿昌是用竹叶、棕衣遮风挡雨,用砍刀披荆斩棘,捏着牛尾巴长大的农耕山地民族,现在日子好过了也不能忘本,要学祖辈一样勤劳操作一生。新郎披挂这些东西要诚实,不能有丝毫厌恶之意。新郎用小礼请众人解除行装后,然后入席,众人又请他到装饰华丽、舒服的凳子上坐。新郎已知道这是用糟朽的烂竹篮伪装而成的摆设。意思是告诉新郎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识别真假,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新郎又用小礼请众人换凳子,表示自己宁愿坐竹凳、木凳、石凳,也不会对这种表面漂亮的东西感兴趣。新郎入席后,娘家人又抬来一双用荆竹做成的巨筷,请新郎用餐,长筷每根比拇指还粗,有6尺多长,根部砍齐,削去6、7个竹节的竹疙蒂,中间用红纸缠绕数十道,后面留下竹叶和竹稍,在竹稍上挂满不同季节的水果,诸如木瓜、芭蕉、缅桃、梨、桃等。大筷子本身就有快生大儿子的含义,竹稍上坠有梨果,有开花结果之意。新郎请人解开红纸条,去掉一些水果,每解一道红纸条或去掉一个水果,都要破费一些小礼。在两个陪郎的帮助下,新郎把长筷竖起,两手各握住一根筷,往菜碗里搛菜给各位亲友,先从舅子开始,要把每一种菜肴都要搛到在坐人的碗里一次,费了好大气力夹起的菜,被人抖动一下竹稍,菜就自然滑落,众人轰笑过后,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众人一次又一次地起哄,新郎越发心慌抖颤,洋相百出,围观人开怀大笑,尽兴而散。
给新郎戴一顶烂竹叶帽
院场里的长席结束后,女方家在堂屋摆设糖果酒席,称“谢媒”。参加人员有女方父母、族中主要亲戚、长辈、总管,男方总管、媒人等。先由新娘父母给新郎挂一道红彩,表示接纳。新郎向女方祖宗牌位行跪拜礼,又认叫女方父母及亲属。把原来吃认亲饭的程序,搬到这里来进行。新郎给每位亲友敬奉一杯甜茶,俗称“认亲”。亲属还杯时,要讲几句吉利话,要压上几元钱。认亲结束后,新郎跪拜众亲友起身退出,到大门外等候。男方总管、媒人向女方父母及亲属讲一些“享你们的洪福”、“礼数不周,敬请原谅”之类的谦恭话,女方父母则向男方总管、媒人表示歉意,说明照顾不周,并请向亲家转达,帮好好教说小女。还专门为男方总管、媒人准备了烟、酒、糖等小礼物,带上途中享用。话别结束,男方总管请女方总管安排人帮忙捆扎嫁妆,并一一送到大门外。与此同时,女方同辈妇女给男方总管、媒人强行戴花帽,祝贺他们做媒、接亲成功,还说现在成亲戚了,今后要常来玩耍。这时,女方的婶娘和长嫂2─3人,背着装有新娘临时用物的背箩,簇拥着盖红头巾的新娘,到堂屋行跪礼,拜别祖宗、父母,新娘哭着舍不得去,婶娘和长嫂将新娘强行抱起,然后送至大门外,交给迎亲的“扫总”和“押总”。男方家总管、媒人代表娶亲队伍向正堂行叩拜礼答谢主人后,便起程返回。
拜别祖宗、父母
娶亲队伍回到家后,嫁妆直接抬进洞房。其余人要点燃鞭炮后再进,宣告娶亲成功。新娘洗过脸脚,中年妇女帮收过头后,新郎牵新娘进家,在堂屋拜过天地、祖宗、父母后,新郎带新娘绕火塘三圈,烧掉路上带来的晦气,然后进入洞房。晚上,新郎新娘要同吃一个糯米饭团,象征今后夫妻相处要象糯米饭一样粘连。新娘要给父母、长辈、总管、媒人打洗脸洗脚水。青年人也借此机会要新娘给新郎、陪郎和自己打洗脚水。之后,男女青年还要大闹新房。当晚,新郎新娘不同房,由伴娘或婶娘陪新娘睡,称“压床”。
嫁妆直接抬进洞房
次日,新娘早起,挑水、扫地、帮厨,以显示阿昌人的勤快。早饭后,新郎家设糖果酒席“谢媒”,由男方父母、舅父母、族中长辈、总管、媒人等参加。首先,请德高望重的长者,将众亲戚送给的红彩给新郎新娘披挂。接着,新郎新娘同拜天地、祖宗,同拜公婆,而后新娘逐一拜认族中长辈和主要亲戚,按族亲辈份的大小,双手敬每人一杯甜茶、受敬的长辈们要给上一点数目不等的压杯钱。认亲过后,男方家感谢总管、媒人、厨官、茶官和主要的帮忙人员。最后,由族中辈份长者训话,给新郎新娘及在场的人讲一些做人的道理。婚礼宣告结束。
娶亲队伍向正堂行叩拜礼
来源:龙陵文化和旅游
编辑:石祖清
●非遗影像
龙陵蛮旦阿昌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龙陵蛮旦阿昌族:流淌在酒文化中的民族
●纪录片?龙陵阿昌族的火把节
●龙陵:揭开阿昌服饰的神秘面纱
●阿昌族风味特色菜——灶灰笋
如何联系我们?
2
新浪微博:
阿昌人民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