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城彝族傈僳族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龙陵县县城南部怒江下游北岸,是龙陵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边境乡,有边境线19.71公里,辖5个行政村51个村民小组。近年来,木城乡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强化措施,持续发力,积极探索,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经济实力和发展动力,从而更好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截至年底,全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共61.6万元,20万元以上的村有1个(乌木寨村),10万元以上的村有1个(鱼塘垭口社区),其余3个村均达到5万元以上。
◎实践探索
依托农村资源优势,创建新型农村产业园。一是理清发展思路。按照“定一个好规划,找一条好路子,富一方群众,活一方经济”的“四一”发展思路和“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村制宜,发挥优势,宜农则农,宜养则养,宜商则商,不断拓宽发展领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实现农村经济由传统数量型向特色质量型转变。二是培植主导产业。乡村狠抓烤烟、香料烟、甘蔗等传统产业发展,积极为群众提供生产组织服务。以益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平台,团委、妇联等培训为契机,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各类劳动技能培训。在烤烟发展上,实行商品化育苗、种管技能培训、商品化集中烘烤;在香料烟发展上,实行种管技能培训、提供晒制烟棚;在坚果、芒果、肉牛等新兴产业发展上,提供商品化种苗,组织到潞江坝、盈江等地参观考察学习,提高种养殖技能。三是拓宽增收渠道。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采取自主经营、租赁、抵押、承包、作价入股等方式流转,增加集体资产收益。对现有的集体茶地、水田实行标准化管理,实现增收有新突破。
入股农业龙头公司,合作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一是以“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入股当地龙头企业,实现分红收益。花椒村以20万元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入股云南晟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年获得分红1.6万元。老满坡村以20万元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入股龙陵县乌山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实现利益分红3万元。二是以云南悦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龙陵红豪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为龙头企业,成立党支部+生猪、蜜蜂、肉牛养殖等专业合作社,设立党员创业示范基地、扶贫产业实训基地5个,带动群众养殖能繁母猪头、仔猪头、蜜蜂养殖巢、肉牛养殖头。其中李红生猪养殖合作社代养母猪送仔猪的“养母送子”模式实现了合作社、贫困户双赢,实现了贫困户的持续增收。
多渠道延伸产业链条,项目牵引实现增收最大化。一是充分挖掘少数民族刺绣文化,成立龙陵县乌绣刺绣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争取沪滇合作产业帮扶资金30万元,组建生产车间,带动农户40户50余人实现就业,每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二是以实施边境党建“四位一体”试点项目为契机,建设宾馆、农贸市场等集镇配套设施,通过宾馆出租、摊位收租,每年收益16万元以上。三是结合集镇功能提升改造、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等生产经营服务,以有偿的服务方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经验启示
必须选优配强村班子。配好一个班子,就能造福一方百姓。培养一批在抓发展、抓建设方面有魄力、有方法的优秀村干部,做到建设一个好班子、带出一支好队伍,才能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做好农村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不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必须因地制宜谋发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选对路子是关键和根本。只有坚持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立足“农”字做足改革和发展文章,积极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引导发展新型特色产业,扩宽增收致富路子,把发展农村专业经济组织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由合作社组织技能培训、提供销售渠道,才能有效实现合作社与村级集体经济双赢。必须健全机制强管理。只有抓实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和村级各项财务制度,坚持资产和财务管理“双管齐下”,才能增强增收节支的能力,实现管理出效益的目的。
来源:保山先锋
龙陵先锋
编审:杨路蕊张春艳责编:段春荣
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