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响脱贫攻坚战的大潮中,龙里县第四小学副校长陈国梅和另外三名老师一起肩负着教育扶贫的使命,今年8月入驻大新小学,成为这儿的“住校妈妈”。
大新小学的“住校妈妈”
这是一所高寒山区的农村寄宿制小学,服务半径覆盖大新、定水、永合、乐阳、光坡5个行政村,苗族、布依族人口占该村总人口的95%以上,名学生分布成六个教学班,寄宿生就占了三分之一,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教职工13名。
初到这所学校的第一印象:校园宽敞,绿树成荫,从校园文化、校舍可以看出这是一所有一定历史沉淀的山区小学。走进校园,目睹的是杂草丛生的校园,角落处的运动器材缺胳膊断腿,几乎要把屋顶的砖瓦掀落的参天大树;杂乱排列的教学班级和室内伤得面目全非的课桌椅、讲台……推开住宿生宿舍门,一股霉臭的、辛辣的气味令人窒息——床单、被褥、破鞋烂袜满屋满地……再翻开以往的期末检测成绩,16个统考科目成绩几乎都排在全县后十名,甚至有几科已经被多次“黄牌”警告……这些信息告诉她:她和她的团队要迎接的是一场硬仗!
“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号角犹在耳畔回响。距离学生返校仅有两天时间,容不得她的团队多想,首先保障开学“十到位”。安排教室、更换课桌椅、教师办公室及办公用品、校园环境清理等等,千头万绪,两天的时间,繁杂中有序进行……她们忙碌中品尝着劳动的快乐,汗水洗涤她们的笑颜,哪怕就一桶略显单薄的方便面,也略显奢侈,吃得津津有味!
孩子们在校就餐
住宿生更是一群需要更多关心和呵护的孩子。他们远离家庭,远离父母亲人来到学校,多数还是留守儿童,老师就成了他们最亲的人,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是她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安排寝室,发放被褥,食宿安排,方方面面都要落到实处。在打开储物间的那一瞬间,听到的是嗡嗡嗡的轰鸣声,只见几十只马蜂因为受到惊吓盘旋而出,吓得她立即把门关上!大家七嘴八舌,建议打消防电话求救,可是这儿离县城十多公里,而且又是崎岖陡峭的山路,消防队员什么时候才能来呀?孩子们已经返校了,不解决晚上怎么办?远水救不了近火,小时候顽皮捅马蜂窝的情景出现在她的脑海里,灵机一动,找来一个很大的塑料袋,从头套到脚,在罩眼睛的地方抠俩个洞可以看到外面,握一把铲子,先打开屋后的窗户,然后将小屋里的十来个马蜂窝一一铲除尽……
百废待兴。她主抓教育教学管理,战友罗盛智主抓校园规划。分工管理与协调合作相结合,首先理清规划思路,然后公平、公正、公开招投标,完成校园场地硬化补充三百多平米;给屋面盖板四百多平米,解决了屋顶漏水问题;更换老化线路、安装防盗窗、照明灯和探照灯,一则预防安全隐患,二则让夜晚的校园更加温馨;解决师生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修建学生水池,安热水器,打造家的温度;维修门卫室,规范门卫值班管理,确保零事故发生;修剪高耸参差的树木枝条,让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大新小学的升旗仪式
校园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可“育人”却遇到了难题。受区域限制,这儿的村民交流沟通都是与本民族语言为主,因受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大部分孩子不能正常地说普通话,甚至有的孩子听不懂普通话,这大大的桎梏了孩子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其次是孩子的行为习惯:读书学习走过场,以玩为主;蓬头垢面不为羞,高兴就行,尤其是留守儿童更为凸显。走访中让她们更深入地了解到这儿的家庭四、五个子女是普遍现象,最多的有八、九个,男丁越多越能证明人丁兴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虽然改变了乡村的面容面貌,但经济收入依然困扰着乡亲们,所以年轻人几乎都外出务工,子女都由年迈的空巢老人照顾……
到学生家中走访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头发脏了没人洗,头发长了没人理,头发乱了没人梳,使得很多孩子头上、身上都长虱子!不得已她只好充当了理发师的角色,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孩子都愿意找她理头发,因为手艺还行,款式好看!印象最深的是一名三年级的女孩。记得那天是星期一,见她头发凌乱还满是污垢,按正常推理,肯定是周末忙玩所以才这样。于是有些生气,质问她原因,她却生生地说:“老师,我昨天洗过头的,但是我们家没有洗头膏!”……“爸爸去打工了,妈妈早就走了,我和妹妹从小挨奶奶长大,可是奶奶摔跤了,躺在床上起不来……”那一刻她的心震撼了,诺诺弱弱的一个小女孩,照顾自己都成问题,还要照顾年迈的奶奶和年幼的妹妹,找不到半点理由责备她不讲卫生。为她洗头,一头长发被水打湿,脑后的头发白压压一片,触目惊心,不夸张地说,每根头发上至少有三个虱子蛋……那一刻,她觉得心口一阵阵痛,七岁时母亲抛弃,年迈的奶奶照顾她们几姊妹的艰难日子又上心头,切身心体会到小女孩幼小心灵的创伤和对爱的渴望,第一次感觉零距离触摸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理和落脚点:她要尽我所能,填补孩子内心深处的缺陷,让他们的童年有点温度。
充当理发师
这类情况的孩子在这儿屡屡不鲜,破衣烂鞋如何能抵御严冬的到来?更何况这儿的冬天更寒冷。她把她的孩子差不多穿不了的衣物都给了孩子们,但远远满足不了,于是她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