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浚《与祖国同行》连载年8月,我从11军司令部协理员岗位上,调任32师95团政治处主任。95团驻扎在滇西重镇保山,车沿着滇缅大道奔驰。这是通往缅甸的必经之地,怒江从其境内通过,高黎贡山是守护它的南天屏障。凭着高黎贡山和怒江的天堑,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在年5月1日,才被挡在江外,未能向中国境内推进一步,西南也才成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保山又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商贾发达的腾越之地。这次能到这个重要而富足的地方履行军务,是我的庆幸。32师95团部分领导(从左至右:刘智浚、鲁副政委、胡副团长、张团长、康副政委、周主任)95团的营区依偎着太保山,环抱着易乐池,是当地的风水宝地。我只身一人到团里工作,就选择了一个单间屋子做家,和机关干部住在一起。虽然大家对我很热情,但是对我非常陌生,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得到,个别人打心眼里对我不服气。我对此并不介意,因为无论从资历上讲,还是从年龄上来讲,我都太嫩了。我领导下的政治处,只有组织股长杨必芳年龄比我小,其余的股长和两个副主任,无论是军龄,还是年龄,都比我长。干部股长罗云华,是一个年龄比我大10岁,军龄比我长14年,年入伍的老同志。在团的干部中,我也是资历最浅,年纪最轻的一个。在这样的团队中,我当然要夹着尾巴做人。我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工作能力和明显成绩,赢得大家的信任,证明上级没有用错我。九十五团政治处全体干部俗话说,到一个地方工作,能否站得住脚,就看头三脚能不能踢开门。我到95团的第一个动作是看门。只有看清了门,才能不踢错门。为此,我用两三天时间,找政治处的每个同志谈心。了解他们的情况、听取他们的诉求,征求他们的意见。同时,向团班子中的老同志请教,请他们提要求、提希望。通过谈心和交心,了解了情况,拉近了距离,知道了传统,弄清了现状。这样,就使我在工作中能够做到,情况明,决心大,处理问题果断得体。第二个动作是敲门。主要是提要求,立规矩,弥补不足。95团是一个长期驻守在中缅边境一线的老团,年2月25日整编为32师95团。刚调防到保山,还来不及安顿下来,就奔赴龙陵地震灾区,投入抢险救灾的工作中。不畏艰难,埋头苦干,讲求实效,是团里的好作风。但是在宣传文化工作方面,与其他团比还有差距。为此,我向全处提出不要关门搞政治,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要摸清下情,做到心中有数,又要明白上情,知道大势。要围绕着党和军队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特别要加强和上级机关的联系,明确工作方向。对上级机关布置的工作,要执行快,落实快,上报快。我还和宣传股的同志,一起研究新闻报道工作。有的报道,就是我口授,干事执笔,向报社投稿的。我上任几个月后,团上报的东西多了,《国防战士》报登95团的文章也多了,有的还上了头版头条。上级认为,我当主任后,95团的政治工作比过去活跃了。干部战士经常能看到报纸上刊登我团的文章,士气更高涨了。我的第三个动作就是踢门。部队中常常听得到一句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衡量一个团政治处主任素质高不高,主要是看他会不会讲,能不能写,可不可以正确处理问题,有没有理论修养。记得有一次,团党委组织学习《人民日报》社论,参加学习的人,除部门以上首长外,还有各营的主官和机关股长。政委不在家,主持政治工作的康副政委让我先做辅导,然后大家讨论。我从社论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所要领会的观点,以及我们如何贯彻等方面,做了重点发言。大家听了我的辅导后,较好地领会了社论精神,就踊跃进行发言,学习效果不错。康副政委下来以后对我说:今天的辅导很好,对大家很有启发。过去,我们学习报刊上的重要文章,念一遍就讨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认真领会过,听得出来,他对我的理论素养是认可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全团的干部认识了我,我也熟悉了大家。大家从心里对我尊重,我从心底里感谢大家。这期间,昆明军区刘炎田副政委,到我团蹲点一个月。他只听了我的一次汇报,便下到连队,了解第一手情况,直接听取基层干部、战士对团党委和机关的反映。据军、师有关领导讲,刘炎田副政委蹲点结束后,和军、师交换意见时,对我的评价比较好。年我与刘炎田老首长留影军政治部主任康清威到我团检查工作,我俩单独在一起谈心的时候,他满怀深情地对我讲:“智浚,当参谋长、主任工作要细。提交党委讨论的问题,要有两三个方案供党委选择。党委定下来的事情,参谋长、主任就要赶快抓落实。作为主官,要敢于拍板定案。有了成绩是大家的,出了问题不要推给别人,自己主动承担。”我听了以后十分感动,认为这是首长对我的厚爱,是对我面对面的传帮带。康清威主任的一席话,既是首长自己几十年工作的体会,又是对我工作的深切期待。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都牢记康主任对我的教诲,按照他的期望去做,赢得了班子成员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