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在这支光荣的队伍里,就有许多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身影。年,一群大工人来到了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省龙陵县,开始了一场长达8年的“万里帮扶”。而如今,伴随着脱贫攻坚的捷报,相隔万里的“两家人”已变成了“一家人”——
镇安镇历史悠久,有龙陵“北大门”之美誉,辖19个村(社区)个自然村户人,农作物以水稻、包谷、烤烟、甘蔗、茶叶为主。为帮助镇安镇走好群众“致富路”,大连理工大学从扶持产业发展入手,因地制宜助力建设稻田蟹养殖示范基地。稻田给螃蟹提供遮荫、栖息的场所,田里的水草、害虫是螃蟹的“美食”,螃蟹给水稻杀虫、除草,螃蟹排出的粪便为稻子提供肥料,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
基地发挥养殖示范区区位优势,按照先行先试、逐步放开的养殖思路,让试点养殖面积从最初的5亩扩大到30亩。如今,镇安的稻田蟹产量已达到0公斤,实现收入30万元以上。当地取大连理工大学的“大”和龙陵的“龙”字,将这种稻田蟹命名为“大龙蟹”。这一项目不仅带动了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更通过推进龙陵螃蟹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了镇安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水平。
除了“大龙蟹”之外,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大力支持下,镇安还实施了花卉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和淘金河完全小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花卉种植基地在促进增收的同时,也让镇安变得越来越美丽;淘金河完全小学在教会孩子们“知识改变命运”的同时,也为他们播下梦想的种子。镇安镇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帮扶下,正全力打造“布局美、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的美丽小镇,努力实现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让田园牧歌、秀山丽水成为乡村最厚重的底色。
其实,这样的真情帮扶不止出现在镇安镇,自大连理工大学与龙陵县建立定点帮扶关系以来,学校已累计直接投入1多万元进行帮扶,项目涉及龙陵县全部10个乡镇。分别引进了稻田蟹产业,建设了一个标准化花卉种植基地,援建三所希望小学,修缮六所小学基础设施,捐赠首台负压救护车,培训多人次,捐赠0多套校服……今年9月,在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由龙陵县捐赠的份鲜花礼盒和龙陵学生手写贺卡抵达大工校园,送来了当地人民对大工倾心倾情倾力帮扶的感谢。
不仅如此,学校还积极助力当地产业发展,打造“带不走的”农产品高端品牌。“佧佤翁”是大连理工大学利用发展电商平台契机,在龙陵县核桃坪村创立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其中的“佧佤”源于村内有古佤族遗址“佧佤王宫”;“翁”意为老人,代指健康之意。自品牌创立以来,学校集中力量不断突破电商发展瓶颈,从产品包装到产品质量进行全方位升级,按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开展推广,推动大山里的宝贝“走出去”。据统计,截至今年,大连理工大学帮助销售当地农产品所创造的销售额已达多万元。农业、养殖、电商、教育……每一个项目的落地,都为龙陵县的乡村振兴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注入了强劲的“大工力量”。
随着农产品一起走出大山的,有当地人民的梦想和视野,也有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大工人在龙陵的事迹,不仅先后得到了教育部、新华网、《光明日报》《云南日报》《保山日报》等单位的报道;还在今年9月受到了央视采访组的采访。
采访组通过采访当地干部群众和帮扶受益人群,拍摄帮扶成果画面,全面回顾、展现和反映大连理工大学对龙陵县的产业帮扶、教育帮扶、健康医疗帮扶等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工作,以此来展现大连理工大学与龙陵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帮扶以来前后发生的变化。如今,这些画面已在新华社客户端和中央广播电视台的相关栏目中播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年4月,龙陵县就已退出贫困序列,而如今,大连理工大学仍在继续加大扶贫力度,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的举措,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继续书写“万里帮扶,心系边疆”的时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