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光辉历史感悟侨乡文化走进象达

白癜风丸副作用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189235.html

近日,保山市龙陵县侨联、文联特别邀请部分对侨文化相对了解的本土作家和学者,深入“滇西知名侨乡、历史文化名乡——象达镇”开展采风活动,重温党的光辉历史、感悟象达侨乡文化。

初识侨乡象达

“象达”一词源于德昂族语,意味美丽、幽静、富饶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重要的地理位置,加之历史上来往客商甚多,象达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重要驿站和商品集散地,现存的古驿道还铺有整齐的石块,并留下清晰的马蹄印,当年的繁华可见一斑。

象达人多地少,传统手工业生产的繁荣发展加之地近德宏、缅甸,往来方便,很早的时候起,就有人把“下芒市、走夷方”作为谋生发家的重要途径。

近代以来,随着对外交通的改善和贸易关系的加强,这种情况更是有增无减。许多象达人为了发家致富,或是组成马帮商队把象达的产品如土布、纸伞、铁木农具、家具商运到缅甸、泰国等地,运回本地缺少的盐巴、棉纱、火油、靛精等生产生活用品,久而久之,象达逐渐发展成为有侨务工作对象2.8万余人的知名侨乡。

实地参观了解

第一站:象达朱家庄

活动中,大家首先参观了象达镇朱家庄。朱家庄背靠青山,村前有象达河缓缓流过,茂林修竹、阡陌交错。村里共有74户人家,有侨胞、侨眷的大概占到30%左右。

村内壁画历史文化气息浓郁——“象达姑娘龙陵雨,芒市谷子遮放米”、“晓东中学”、“朱柏庐所著朱子家训的名言节选”、“抗战壁画”等。

“边纵名将”——朱家璧故居已经修复完成并对外开放,一正两厢的院落最大限度还原了朱家璧故居原貌,真实展示了朱家璧生前生产生活全貌,并以点带面通过朱家璧生前事迹宣传,展示象达镇丰富的文化底蕴、人文积淀和悠久的红色革命史,把加强党员干部群众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二站:象达历史文化陈列馆

象达历史文化陈列馆里,龙潞游击队、革命火种、大栗坡抗战遗址、名人雕塑(朱嘉品、朱嘉锡、冯云、朱家璧、朱嘉祥、朱旭、朱华、张剑秋)、象达民众对抗战做出的贡献、侨党在象达的活动,省级非遗油纸伞、泥塑,市级非遗面塑,县级非遗木器、铁器、石刻、纸扎......大家全面了解红色象达、侨乡象达、人文象达、发展象达,深刻感受红色文化、侨乡文化、民族文化的厚重和魅力。

第三站:进一步了解感人故事

大家深入象达归侨侨眷、侨务重点人士和侨领家属以及人面竹纸伞制作、八仙桌雕刻等传统文化传承人家中,进一步了解龙陵侨乡历史和文化、侨界人士奋斗历程、艰辛创业、成长故事、取得佳绩、支持家乡教育、基础建设,特别是在抗战贡献、脱贫攻坚、新冠疫情中为家乡开展物资援助和支持的感人故事。

有思有悟有展望

参观后,龙陵本土作家张建芬表示:“象达钟灵毓秀,不仅有着厚重的红色历史和革命历史,还有着丰富的商埠文化和非遗文化。如今,撑一把象达人面竹纸伞,在小镇的怀抱里徜徉,没有曲曲箫音伴着‘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凄婉惆怅和泪湿霓裳,也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和惨烈悲壮。只见深山峡谷里的象达小镇溢彩流光,‘象达姑娘’已经芳名远扬。”

“很荣幸参加党史学习教育侨乡采风活动,让我在重温党的光辉历史中感悟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华侨的艰苦奋斗中加深对‘无奋斗不青春’的理解,在纸伞、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感悟文化的力量,真正在学党史、侨史中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龙陵本土作家马新超有感而发。

采风结束后,参加采风的作家和学者将围绕抗战史话、红色故事、疫情防控、脱贫致富、侨界历史、华侨华人故事、海外乡音、侨乡文苑等方面创作一批作品,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现侨乡历史、人文、华人华侨故事,弘扬好龙陵侨界爱国爱家精神,更好地弘扬宣传侨界助力龙陵县经济社会发展。

龙陵县融媒体中心:徐静侯云鹏

责编:王相

编辑:蔡萱

审核:杨波

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lingzx.com/llxfj/1471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