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县腊勐镇白泥塘社区龙潭山安置点占地.65亩,共有搬迁农户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于年底全部实现搬迁入住,搬迁群众中有20户人为傈僳族。搬迁前,各族群众居住在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的山区老家,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真实写照,通过易地搬迁集中安置,让各族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实现安居与乐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过上了共居、共乐、共享的幸福新生活,真正做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位置优配套全实现共居
一是科学选址。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是白泥塘社区搬迁群众山区老家的真实写照。年,腊勐镇立足地理因素和资源特点,充分考虑交通、就学、就医等因素将白泥塘社区自然条件恶劣的沙水一、沙水二、响水河、大岩子、山头寨、三岔树、小水井7个村民小组列入整体迁出区统一调整到白泥塘社区龙潭山进行集中安置,龙潭山毗邻百年老街——白泥塘集市,靠近社区村民委员会、小学、卫生所,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极大方便搬迁群众就医、就学、购物、交通。
二是健全设施。龙潭山安置点建设有小组活动室、养老服务中心、公共停车场、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供水、供电、通信、道路、雨污管网等各项设施。一次性解决好硬件配套设施、房屋必备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为搬迁群众创造了可以直接“拎包入住”的条件。
三是融合共居。龙潭山安置点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居住特点,既有相对的傈僳族聚居区,聚居能让傈僳族语言、文化得到有效流传和延续,而在劳动之余,各族群众又会聚集到公共活动场所,拉家常谈变化、运动健身、“打歌”,在幸福生活的欢声笑语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暖民心聚人心实现共乐
一是规划“一分地菜园”。腊勐镇按照龙潭山安置点住宅区域划分新设置4个村民小组,并利用各小组房前屋后的34亩零星闲置土地,按每宗66平方米(一分)规划菜园宗租赁到户,做到搬迁户全覆盖。不仅解决了各族群众摆放杂物、临时搭建建筑的问题,提升了人居环境,还解决了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的土地情怀,保障各族群众“菜篮子”供应,节省生活开支,进一步增强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归属感,成了搬迁群众的“贴心园”。
二是开展网格化管理。为带领来自不同地方、生活方式和习惯差别较大的搬迁户尽快相互融入,共同奋力脱贫,及时成立龙潭山党支部,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并指定村党总支书记联系指导开展工作。构建“党支部—连排楼栋—农户”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从每一排楼栋中选出一名“排长”,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各排农户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提升整治、调解农户间矛盾纠纷、身边人身边事宣讲等工作,让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增强搬迁点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是打造共乐家园。为了能让搬迁的傈僳族群众获得更多实惠,安置区的活动场所就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旁边,劳动之余,活动室便成为各民族的“大家庭”,来这里拉家常谈变化、运动健身、“打歌”,在欢声笑语中促进了各族群众互相交流、和谐共融;同时,活动室还是宣传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开展文艺晚会唱响了民族主旋律,通过定期组织各族群众学习党的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打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兴产业稳就业实现共享
一是建设养殖小区。发展产业是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龙潭山搬迁点全面推行“两区同建”,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与养殖小区统筹规划、同步建设、有机衔接,鼓励各族群众发展养殖业,实现增收。龙潭山搬迁点养殖小区用地36亩,共建设牲畜舍间,实施规模化养殖,做到集中安置区有养殖意愿农户全覆盖,目前,共养殖猪余头、牛80余头,总价值达万余元,带动户集中安置的贫困搬迁群众实现增收。
二是建设扶贫车间。龙潭山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充分利用龙潭山安置点人员集中的优势,改变因照顾老人孩子而使大量劳动力剩余的现状。扶贫车间由合作社牵头运行,针对农户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水平不高、需要照顾家庭等客观原因,引进枫斗加工、核桃加工等“小、快、灵”的产业项目。采用“合作社技能培训、农户加工、合作社成品回收”的模式,合作社带着订单来培训,组织各族群众一边学技术,一边制作加工,产品验收合格,合作社回收并支付加工费,使各族群众在培训中学技能、增收入。此外,扶贫车间打破传统的八小时坐班模式,实行灵活机动弹性工作制,农户如遇到特殊情况,可以灵活上下班,既让农户照顾了家庭,同时又不影响工作,有效提高了农户主动就业的积极性。通过建设扶贫车间,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拓宽了搬迁农户就业渠道。目前,扶贫车间共有工人35人,全年可实现务工收入7万余元。
三是鼓励经营小商铺。安置点以“统规联建”的建设模式,建成纯居住和商住两种户型,搬迁点人员集中,商住户型位于安置点中心位置,天然具有经营商铺的优势。社区党总支鼓励有条件的农户使用自家一楼铺面或通过租赁商住户铺面用于经营,不仅可以使经营户增收,而且满足了搬迁农户的日常生活需要,使各族群众生活更加舒心。目前,安置点共经营商铺3家,每年可实现经营收入8万余元。
四是建设就业服务站。整合小组活动场所在龙潭山安置点建设就业服务站,结合各族群众需求,邀请专家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为劳动力外出务工打下基础;依托市县人社局相关就业政策,引进保山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等到龙潭山安置点开展专项招聘活动,通过发放传单、面对面交流介绍的方式向各族群众介绍就业扶贫政策及招聘企业岗位需求,鼓励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形成企业与劳动者供需对接的良好局面。通过建设就业服务站,促进了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做到“劳务输出一人,脱贫致富一家”。截至目前,龙潭山安置点共开展技能培训5期,覆盖各族群众余人;开展招聘活动2场,转移就业人。
通讯员/宋连娇李莹
编审/周筱嫣邓新强
责编/陈仟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