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传统婚俗长筷戏新郎
龙陵蛮旦阿昌山寨又一对新人,喜结良缘。阿昌族姑娘赧院麦。新郎李维斌,腾冲市蒲川乡龙朝村南京地汉族人。两人在德宏芒市打工期间相识相恋。6月2日、3日,农历四月月十一、十二,双方根据约定举办婚庆习俗活动。女方阿昌族传统婚俗礼仪内容丰富,妙趣横生,繁琐礼俗复杂,每个环节充满情趣而又蕴含寓意,特别是长筷戏新郎习俗,是阿昌族传统婚俗中的一大特点,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昌族传统婚俗第一天,男方家齐备彩礼,由总管带队到女方家娶亲。总管也称“总理”或“照管”。总管1人,媒人2人,新郎1人,陪郎2人,伴娘1人,媒婆1人,挑担手数人。下午时分,男方娶亲队伍到达女方家,将彩礼放置在院场心交于女方家总管,称为“过礼”。此时,新郎、陪郎及挑担手不能进入堂屋男方带来的几斤猪肉要在女方家里做成菜,表示款待女家族里的长辈们。女方家在堂屋设席,男方总管和媒人进堂屋在席间与女方家汇报交接清楚所带的酒茶、肉米、鸡等彩礼的数量和斤数。女方总管清点核实彩礼时,酒要尝尝,米肉要提提,掂量掂量合不合格。简单吃一点饭菜后,女方家族长辈们要拿着男方家的一只公鸡和女方的一只母鸡,到本寨庙房祭祀寨神,向寨神表明:某家生得一个姑娘,某天某日要“打发”(嫁到)某个地方,魂魄也跟着男方家走了。两只鸡在庙房宰杀煮熟祭献后,要在庙里吃完,吃不完的也不能带回女方家中。
阿昌族有玩“新姑爷”的习俗,阿昌人称“拦门”。祭献庙房寨神后,新郎和陪郎才能进女方家,女方亲友会在进入大门的路上设几道拦门关卡,在所设的每道关卡中新郎不能说话,只能装哑巴,由陪郎来巧舌化解,新郎和陪郎也都不能动手拿开拦门道具,每道关卡陪郎掏一点小礼后才可通过,称为“表礼”,表示男方诚意。大家相互调侃,冲几句嗑子,说说笑笑,诙谐幽默,富有乡俗气质。
第一道是歇脚乘凉。在路上插一根用红纸包裹的直立树杈或木杆,女方拦门人会细细盘问:“你们是从哪里来的贵客,是做什么的,你们要去哪里,搞什么,来这里歇歇脚乘乘凉”,“里面开着会,你们去不得,你们有没有通行证”,“你们迎亲要去哪里迎亲,你们走出错路了,不是这股路”等之类的玩笑话。
第二道是开山辟路。用红纸包裹几根竹竿杈枝,拦在路上,女方亲友会盘问各种风趣幽默的问题,富有深意,拦门众人说:“这里树枝太多,你们要涮路开路,要拿着长刀把在路上的树枝树杈涮开。”示意要把路走通了,但是陪郎不能拿刀涮路,也不能亲自拿开树枝,寓意面对今后人生的荆棘坎坷,要敢于去开拓自己的人生道路。
第三道是过河搭桥。在圆竹筒上搭几块木板或芭蕉树皮,或是在盛有水的盆上放几块木柴,众人要求新郎从“桥”上走过去,但是新郎和陪郎不能真的踩过去。告诉新郎要善于识别真伪,有些路不能走,脚踏实地,实实在在。
第四道是开荒种地。路上拦放一把锄头、镰刀、犁耙等农耕生产用具,告诉新郎要学会适应农耕生活,自己搞生产,谋求生存发展。
第五道是舂碓踩米。用芭蕉树做成脚碓,放在路上,俗话说“舂碓踩米郎帮得”,寓意操持家务不仅仅是由女人来做,男人也要来相互帮助,也告诫新郎为人要正派,脾气不能乱舂(冲)。
第六道是整茶做饭。摆放着锅碗瓢盆等厨具,放着一担水,放着几根木柴。寓意男人要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会做日常的家务杂事,到水井打水挑水,到山上砍柴劈柴,回到家里烧火做饭,客人来了泡茶礼待。
最后一道是莲花碗。在新娘家大门口内摆方桌一张,桌面上放有用数个碗叠成的莲花碗(造型似莲花)一垛,一般是五个大小碗垒起,还放有用红纸裹着两对蒜苗当做筷子。陪郎要给一条烟,一斤酒,一包糖果等放在桌上,新郎行礼后,拦门者调转蒜苗筷头放行。到此,所有拦门关卡结束,新郎陪郎进入堂屋。
拦门习俗主要反映的是阿昌族古人逢山开路、遇水修桥,无吃时开荒种禾、累了大树脚下乘凉,饿了舂碓踩米、整茶做饭的生产生活的过程。如今,拦门习俗不断翻新,花样繁多,一般人家会设拦门五、六道,多达十七八道,遇到拦门多的情况,男方总管也会与女方总管协商,用小礼承包,一次性过关。
这些拦门关卡,实质上是考验和试探新郎的品行品德、生活经验和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意味象征着人生成家立业的必经之途,要成家立业就要历经坎坷磨难、不畏艰难险阻,展现出了阿昌族人民勤劳勇敢、用智慧战胜困难的一种精神。
拦门结束后,新郎进入堂屋祭拜祖宗,新娘父母会给新郎挂一件衣服、挂一道红,表示岳父岳母的关爱。挂彩时念道:一道丝绸软绵绵,今日岳父岳母是挂你身上,今日给你穿衣后,尊老爱幼百年长。挂红时念道:小道红菱笑呵呵,今日岳父岳母给女婿来栓着,自从今日挂红过后,你飞黄腾达时不忘报答父母恩。男方带来的一点汤饭菜要祭献祖宗,又向女方父母、长辈行跪拜礼。三拜九叩之后,出门时向新郎泼水,女方亲友早已在廊檐下端着大盘小盘的水等候,新郎一出门瓢盆大水泼过来,只有两个陪郎打着雨伞,左遮右挡进行保护新郎逃出大门外。短暂的瞬间,带来无限的欢乐。新郎接受泼水时,不能讲话,也不能反抗。大家认为,这是给新郎冲走身上的晦气,是给他洗尘、洗病,不要把病魔和不干净的东西带到我们寨中,图个清吉平安。
阿昌族传统婚俗向新郎和陪郎泼水的习俗,还流传着一个《陪郎撑伞》的民间故事。故事讲述的是很早以前一户阿昌族人家,阿昌姑娘腊咪年幼时父母就不幸相继去世,两个兄弟把她带大,兄弟俩准备把她许配给一个叫腊纳的外寨家境好的人家,但是腊咪心中装着一个腊舍的年轻人,与他私定终身,两个哥哥不舍腊舍把腊咪拐走,在两个嫂嫂的怂恿下,便拿定注意毒害腊舍。认亲那天,腊舍走进腊咪家时,突然几盆冷水从廊檐两旁劈头盖脑泼下来,只见眼前闪了两道白光,腊舍“哎哟”惨叫一声,倒下去,后脑壳重重砸在廊檐下的石板上,摔死了。腊咪顿时泪水糊面,心如刀绞,她暗暗发誓:“不让我成亲,我也不从你们。”拿起花带子,把自己勒死了。从此,阿昌人家就有了陪郎撑伞的习俗,“水带飞刀留恶名,伞护新郎保全身”的两句话也流传了下来。所以,在阿昌族女方传统婚俗向新郎泼水时,有两位陪郎撑伞护新郎的来源就是如此,是为了纪念这个故事,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在晚饭后,女方家堂屋里设糖果酒席,称“坐堂递烟盘”。在堂前长方桌子上,摆着酒壶,摆着茶壶,摆着花生,摆着瓜子,摆着水果糖,摆着香烟。男方总管在烟盘上放多支烟和几块零钱,零钱少则两三块,多则十块二十块,叫烟盘钱,让女方家的亲戚传烟给在场的所有客人包括妇女人一轮,传完后传烟者就收起烟盘钱。端盘传烟要从最亲的开始端传,先舅公舅母家传,再到叔伯婶娘等。每传完一轮,男方总管又重新加烟加礼钱,直至轮完传完。递烟盘主要是男方给女方亲戚家赏付,委托亲戚传烟给大家,表示心意。传烟者收了礼钱,把烟传给大家,一起吃一起香。
安箱,又叫压箱,到男方家又叫翻箱。安箱是家族里为新娘把嫁妆和财物放入箱中,以前物资匮乏的年代多数是木箱,现在生活条件逐步优越多采用拉杆式的行李箱。女方总管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口诵吉利四句打开箱盖。老者边开箱边念道:“一个箱子亮堂堂,你家父母叫弟子来开箱,从此今日开箱后,绫罗绸缎装满箱”。开箱后,新娘的婶娘或长嫂手持松明火把,熏烘箱内三次,示意赶走邪气,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然后先由女方父母放一些钱,箱内四个角落都要放,少则两三块,多则几百上千块,也叫压箱钱。压箱钱是女方父母给小女的钱财,无论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困难都不能使用安箱钱,如果到了使用安箱钱,说明日子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对不起父母没有把日子过好。之后,在场的舅公舅母、家族内亲要递给新娘父母几块安箱钱转交新娘。新娘此时委托婶娘送给父母和在场的长辈们每人一件衣物,表示感谢父母的养育和长辈的关怀之恩。
接着,两位新娘的婶娘或长嫂,从闺房里用筛子依次端出嫁妆衣物放入箱中,放入时也要用松明火把象征性的熏一熏箱内和衣物。箱中所放的是女方家亲戚给新娘的私人财产,新郎不得使用。再由老者口诵吉利,关箱上锁,老者念道:小小皮箱四四方,黄道吉日来关箱,从此今日关箱后,万事如意大吉昌。此后,将箱子放在客头一侧,将被褥折叠整齐,置放箱柜之上。又清点亲戚朋友送给新娘的礼物,除新娘指定留给家人的外,其余和嫁妆堆放一起,待第二天出嫁时由男方迎亲队伍抬走。
当天晚上,在女方家里,来自梁河、腾冲等周边寨子的山歌手兴致勃勃,围坐在堂屋里,与本寨山男女歌手对唱山歌。山歌唱词中,首先祝贺主人家小女找到婚姻之意。表意之后,本寨山歌手对外来宾客表达照顾不周,请多包含之意,客人则答谢大家的热情款待之意。山歌主要有侯承、邀约、结交、夸口、送路等程序性等歌唱内容,现场发挥,即兴和唱,歌词内容丰富,含蓄婉转。众多山歌手、山歌匠云集,个个争先恐后,欲欲跃试,从一堂山歌中分出一批人来组成两堂山歌,一个在堂屋,一个在院场心,热热闹闹,男女对唱山歌,旗鼓相当,以歌传情,抒情抒意,唱唱笑笑,歌声阵阵,此起彼伏,欢笑不断,通宵达旦。
阿昌族婚礼办喜事场合是交友娱乐的重要场所之一,特别是有其他地区的阿昌族同胞邀见,唱得就越起劲兴奋。如今在网络发达的年代,日常生活中,多用